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三個叛逆期。
這三個叛逆期,每一個時期,都是成長的關鍵,你懂了就知道怎么做了。
2-3歲:魔鬼般的時期。
很多媽媽一定有這樣的感受,家里那個乖巧聽話的娃,一夜間仿佛變了天!突然開始跟你大聲的說不。小小個子脾氣大大,嘴里有時候嘰里咕嚕的說著話,你湊過去一聽,居然是在“罵人!說臟話!”做事也變得不好說話了,一件事會特別的固執,甚至連走路都要他在前面,如果哪一次沒這么做,可以哭到嗓子嘶啞。
這個時期,就是魔鬼般的2到3歲。
為什么會這樣呢?
原來乖巧聽話的孩子哪里去了?
原來,孩子的成長,進入到了一個關鍵的階段了,這個階段,是自我意識的蔭芽。是我,與媽媽不同的覺醒。
小家伙發現他跟媽媽不是同一個人了,于是開始感受自己的力量,通過說不,哭鬧,發脾氣,執拗,來讓自己感受那種力量。他的小小內心中,正快樂的要飛起來。
如果,父母不認識這種發展變化,突然驚覺:孩子怎么變成這樣了,是不是變壞了?居然開始說臟話了?怎么得了?脾氣一下子壞成這個樣子。由此再得出錯誤的結論:嗯,我一定要好好教育一下,看來不管是不行了。如果加上家里人一致表示孩子“變壞”了,甚至寶爸也要蹦出來發表一下育兒的批判觀,深受壓力的媽媽于是決定:給這個壞小子好好修理一下!
打住,打住打住
真這么干,就壞事了。
接下來的劇情會變成這樣:批評、講道理、跟孩子說“已經給你機會了”、繼續說“不準這樣聽到沒有”,然后就是母子間的僵持和沖突,孩子的不配合也坐實了“確實是變壞了啊”這樣的印象。
正確的做法:讓魔鬼,成為天使
1、學習成長規律,原來這時候,孩子是進入到敏感期了。比如有:自我意識敏感期、詛咒敏感期、秩序敏感期、完美敏感期等等。科學研究表現,7歲以前,孩子會經歷大大小小的敏感期多達39個。
2、這些敏感期是什么呢?直白來說,就是孩子要發展這項能力了。比如自我意識敏感期到了,他開始有自我的意識,認識到自己和媽媽是完全不同的二個獨立的人。這是做為一個人,真正有“我”的意識的開始,如果在這以前,孩子只是在肉體上與媽媽分離,但精神上卻是維系在一體的。那么從現在開始,孩子的精神果實開始成熟,他就要從媽媽這顆母樹上脫落,以一顆種子的姿態落入成長的時空之中。
所以,敏感期,就是造物主摁動的按鈕,開啟一段成長之路的表現,那么,我們還要去毫不猶豫的去打斷這個過程嗎?
要知道,這么做的后果,就是讓孩子正常的成長受到了抑制,所以他才會跟你對著干啊。
3、放手,給孩子空間與時間,讓他自由的成長。
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世界中發生的一切,孩子的成長是受生命力所驅使的。
當他處于詛咒敏感期時,你把“沒禮貌、罵人”的話先吞下肚子,用一種接納與包容的態度去面對他。不需要指責,不需要糾正,甚至,不需要去強化,你不要去問他,你今天又說臟話啦?你可以選擇忽略,同時與全家人達成戰略同盟,說明這么做的緣由。
往往一段時間以后,你會發現,孩子說臟話的時期,過去了。
這就是順利的度過了詛咒敏感期的階段。
所以,最好的面對這個階段的孩子的方法,就是無為而治,就是接納和寬容,他只是在成長的魔力之下起舞的孩子。曲畢,舞歇,僅此而已。
7-8歲:我需要獲得尊重與平等的時期
此時的孩子,開始進入小學階段。
幼兒園畢業的他,完成了人生的這個階段的成長,進入小學后,撲面而來的是完全不一樣的作息與節奏。
說說我女兒讀一年級的作息:
她要在早晨6點半起床,以便趕在7點半前到達學校。
她要連續上四節課,每節課45分鐘,直到11點半放學,此時不像在幼兒園一樣吃飯睡覺,而是家長帶回家。她也有很多同學會選擇在家教園中吃午餐寫作業休息。
下午2點必須到校,三節課下來,4點10分離?;丶?。
然后就是在家學習寫作業睡學,這樣的節奏分明比幼兒園時快了一大截。
整個生活的重心,從在幼兒園時的習慣養成與游戲,變成了上課時要認真與寫作業時要努力了。
這個階段的孩子,與家長的矛盾爆發點,就在寫!作!業!上!
此時孩子的成長,也進入到了第二個叛逆期時,實際上,這個叛逆期并非成長之手造就的,這完全就是因為環境的變化(上小學了)、要求的提高(要上課寫作業)、枯燥生活的到來(真枯燥啊)、和原有習慣的沖突(玩、休息的習慣,和現在學習、寫作業的習慣)共同締造出來的。
這個階段的孩子,最顯著的表現是什么:磨蹭拖拉、寫作業不主動,上課走神不認真,總是粗心大意掉鏈子。情緒波動大,如果媽媽情緒也不好,每天就會上演火星撞地球,激情四射,火花四濺!
正確的做法:愛他,就要夸他
1、給孩子適應環境的時間。
要求得太高,給予孩子的壓力就越大,由此獲得的反抗也就越大。所以,需要媽媽給予孩子時間去適應。比如早起,在不會遲到的情況下,適當的可以讓孩子賴賴床,偷偷懶,再兼之以,你是想再睡10分鐘,還是再睡5分鐘,這樣來給予選擇。這個過程是一個接納和過渡的時間,這不代表你在放縱孩子。我們,還是有底線的,如果因此而遲到了。那么寶貝,這只能是你自己來承擔這樣的后果了。
自然的后果也可以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關注的點,就不在于媽媽的嘮叨,而在于如何不會遲到了。
2、多多的肯定與鼓勵
媽媽的態度,是最重要的,當你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越重要,對孩子的影響也就會越大。那么,媽媽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表情,都能對孩子產生極大的影響。在這里,很多媽媽一定會說,都這樣了,還要夸他啊?明明粗心大意,還要鼓勵他?那不是更讓娃沒記性,下次還犯錯嗎?
你說得對!不過相信你也嘗試過很多次了,總是批評教育,卻毫無辦法改變。只能怪孩子榆木腦袋,完全不開竅。
那老的方法行不通,試試新的方法,說不定柳暗花明了呢?
也有媽媽說了,有啊,我也有夸啊,但孩子還是一樣沒改變。
那我想問的是,你是發自內心的夸獎孩子嗎?你是抱著強烈的目的去夸的嗎?你是這樣說:“今天考得不錯,表現很好,不過這個怎么會錯呢….”如果是這樣的畫風,把批評包裹在表面的夸里面,恐怕意圖就被孩子一眼識破了。
請試著發自內心的表揚與鼓勵孩子。
就算抱有教育的目的,能不能先別這么快說,讓這樣的鼓勵和表揚先發酵一下?
何況,就算不說,孩子獲得成就感之后,就會逐步內化成為自己的內在動力。
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想想都要笑醒。
3、習慣養成放在第一位,成績不是最重要的。
7、8歲的孩子,習慣還沒有成形,特別是學習和寫作業的習慣。這方面要放在第一位。成績來說,一二年級的孩子,成績不是最重要的。而成績背后的習慣:細心、負責、認真、堅持、專注,這才是我們想給予孩子的。
有了這樣的習慣,孩子學習起來,就會越來越輕松,我們輔導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小。因為孩子受自己內在的習慣驅動,他就不需要父母不斷的外力催促。
這樣的自動自發,一定是我們最想要的。與成績比起來,這個更具價值。
12歲起的青春期,拿什么來愛你?
關于青春期意味著叛逆期,這方面可說的也非常多,限于篇幅,以后再另外專門寫篇關于青春叛逆期的文章。
寫在最后:
看到這里,你一定明白了,原來每次叛逆期的出現,都帶來一個成長的良機。一扇成長的大門打開。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引領孩子進入成長之路,幫助他順利的度過這個時期。
這時候,你就是孩子的人生導師,重要性是無可替代的。
所以,叛逆期,并不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