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兒子,吃完飯就去寫作業,晚上10點前睡覺!要不然影響身體!
兒子不耐煩:嗯!
兒子吃晚飯后,沒有去寫作業,而是玩起了手機。5分鐘過去了,10分鐘過去了,30分鐘過去了,兒子依然沒有去寫作業。
媽媽火了:你怎么還不去寫作業,時間就這么浪費了,10點前又不能睡覺了!
兒子提高了嗓門:你就知道作業作業,你還知道什么?
兒子站起來,怒沖沖地走進房間,“嘭”一下關上了房門,留下愣在一旁的媽媽。每個晚上兒子不到11點寫不完作業,可就是不早一點開始干。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在很多家庭上演呢?你越是讓孩子去寫作業,他越是和你對著干,管急了,孩子還會發脾氣。
后來,媽媽不再強調讓孩子寫作業的事情,寫不完作業,大不了自己承擔后果。這樣以來,孩子獲得了更多自由,自己安排時間,作業也沒有出現完不成的情況,大部分時間也能在10點睡覺了,家庭中的緊張氣氛消失,媽媽也樂得自在。
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的空間,越管越叛逆。我們要了解“魚缸法則”,給孩子更大的空間,讓孩子自由發展,會取得令人欣喜的結果。
什么是魚缸法則?
在美國超大公司紐約總部,辦公室門口擺著一個漂亮的魚缸。魚缸里有10幾條熱帶魚,大約3寸長。兩年過去了,小魚們的個頭似乎沒有什么變化,依舊三寸來長。
這一天,董事長頑皮兒子來找父親,看到這些小魚很好奇,就想抓一條出來玩,結果不小心把魚缸推到地上,摔碎了。工作人員趕緊把十幾條魚放進了院子里水池里。
兩個月后,公司買了一個新魚缸,工作人員準備把魚重新放回去,結果發現,那些魚竟然都由三寸來長瘋長到了一尺!
因為水池比魚缸大很多,魚有了更大的生存和活動空間,才得發揮自己的生長優勢,盡情瘋長。
孩子也是一樣,如果我們對他控制太多,不給他自由,就會限制他的成長。我們總是認為孩子小,能力有限,所以總是想竭盡所能地幫助他,促使他好好成長。豈不知,很多時候都是把孩子限制在魚缸里,孩子跳不出去,只能畫地為牢,阻礙了他的自由發展。
把孩子限制在魚缸里有什么結果?
?孩子自理能力差
父母總是對孩子放心不下,對孩子的管理事無巨細,就容易導致孩子自理能力差。有的孩子上幼兒園了還不會吃飯、上廁所,有的孩子上了大學還不會自己洗衣服,有的孩子畢業了還不想自己找工作,總是依賴父母。父母總有老的那一天,不可能照顧孩子一輩子,你對孩子過度的關愛,其實是控制,導致孩子成為一個健康的殘疾人。
神童魏永康13歲考上重點大學,17歲考上中科院碩博連讀研究生,20歲時被退學,理由是生活不能自理。原來他母親為了魏永康能安心讀書,包辦了他的一切,讀高中的時候魏永康還要喂飯,大學期間,連穿衣服都不會,長期下來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壓力。
作為母親的曾學梅,后來在一次接受外界采訪時聲淚俱下地說,她非常后悔自己在孩子身上的所作所為:“我不怪他,只怪我自己的教育方法”。
?孩子會更加叛逆
嘗試用手握沙子,你會發現握得越緊,沙子就流失得越快。孩子就好比沙子,你控制得越嚴格,孩子就越叛逆。很多孩子小時候看似言聽計從,實際上內心想和父母對著干,一心想逃離父母。
知乎上有個網友的提問“小時候被父母管的嚴的孩子長大后越容易叛逆嗎?”題主闡述了自己的故事,小時候無力反抗,但已經埋下叛逆的種子,現在長大了是各種不服氣。
題主說:我小時候被父母管的太嚴格, 必須言聽計,父母也沒打過我,但是一旦犯錯或者沒聽話就會被“教育”,每次都是哭著求他們原諒。他們總會在批評我的時候,讓我背負上莫名的精神上的痛苦。 現在長大了18歲,對他們也不像以前那樣怕了,就開始各種不服從、各種不配合。
?孩子沒有自己的主見
很多孩子沒有自己的夢想,對未來一片渺茫,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小的時候,家長讓學什么就學什么。長大了,家長讓考哪個學校、學哪個專業就照辦。畢業找工作,也要按照父母的意思,選擇父母要求的城市和工作單位。甚至選擇戀愛對象,都要父母把關過才可以。孩子完全沒有個人的主見,就是父母的衍生品。
李開復創立了創新工場,到全國各地招賢納才,在三四十名得到面試通知的大學生中,一些人的求職理由讓他感到非常驚訝:
“我父母覺得我跟著李開復干就對了!”
“我父母覺得我應該去跨國公司工作。”
“我父母希望我待在上海。”
李開復感覺很無奈,便跟他們說:“我來發一封E-mail跟你的父母溝通一下吧。”
得到的回復是“對不起, 我的父母不會用E-mail。”
不會用 E-mail 的父母,居然告訴孩子應該去哪一個互聯網公司工作,這有多么奇怪?
如何打破魚缸給孩子自由空間?
?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
從小就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事,孩子的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他有自由成長的愿望,我們一定要給他這個機會。
二寶1歲多的時候,就想自己吃飯,奶奶總是擔心他不會吃,會拿著一把勺子在邊上喂飯,二寶就表示不滿,拒絕吃奶奶遞過來的飯。奶奶擔心二寶打翻飯碗,會幫他扶住碗,二寶就說“奶奶,你不要碰”,同時努力推開奶奶的手。后來,奶奶看二寶那么堅持,也就讓他自己吃飯了,自理能力慢慢鍛煉起來。
像上廁所、穿衣服、穿鞋子、洗衣服、疊被子這些事情,孩子到了一定階段會非常渴望自己能做,做好了,會感到驕傲,充滿自信,當我們予以表揚,強化他的自立行為時,他會干得更起勁。
我們應該遵循孩子的發展規律,在他要求自己做事情的時候,勇于給他自由,孩子的自理能力就會強大。實踐出真知,不給孩子機會,孩子什么時候才會學會獨立呢?
?尊重孩子的興趣
家長應該多和孩子溝通交流,注意觀察孩子的喜好,尊重孩子的興趣,從小就讓孩子擁有自主能力。
現在很多家長都是唯成績論,除了學習不喜歡孩子發展學習之外的興趣,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學習的機器,除了刷題沒有別的愛好,有的眼睛都已經沒有了光亮,被磨得沒有了棱角。
現在的社會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孩子的未來不能全部寄托在學習成績上,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愛好,將來為了這個愛好而努力,孩子才會獲得更完美的人生。
有一個朋友的兒子電競打得很好,初中時候就能參加國家級比賽,父母也給予很多支持,哪怕不能繼續學業,以后一樣過得很開心。有一個同學,從小喜歡畫畫,父母尊重她的愛好,給她請最好的老師,現在這位同學在上海開了個人畫室,前途光明。
360行,行行出狀元,并不是學習這一個獨木橋。
?別給孩子太大的學習壓力
在學習上,父母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有些父母要求孩子做到十全十美,每次考試都要名列前茅,或者不能少于多少個A,否則就不能玩。這種強壓下,孩子的心態會受到影響,一旦完不成目標,會感覺對不起父母,會認為自己能力不行,會自暴自棄,出現嚴重的后果。
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學習目標,跳跳腳能夠到才是最合適的,如果超出孩子的能力極限,孩子達不到就會崩潰。
《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中說,如果目標越大,達成目標所花費的時間越多。一旦過了“望眼欲穿”的心理階段,就會轉變為一種“無所謂的心態”:已經等不及了,隨他去吧!
可以幫助孩子把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逐個擊破,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孩子會因為有信心完成目標,而變得動力十足。
?給孩子一定的私人空間
讓孩子自由支配時間,家長不要總是在時間上控制孩子。
家長們最希望孩子吃完飯,馬上做作業,做完作業稍微娛樂一下,然后趕緊洗漱睡覺,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孩子卻認為自己學習一天,已經很疲憊,飯后稍微玩一會兒,放松一下,有什么不可以的呢?自己的作業自己最有數,需要多長時間,需要怎么做,完全可以自己控制。
如果父母非要想控制孩子的時間,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孩子會感覺時間不能自由支配,自己就像被控制的玩偶,就會引起反抗。
有時候,讓孩子先放松一下,獲得一個好心情,也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未嘗不可。
當然,如果孩子過度沉迷玩手機、打游戲,荒廢了學業,這也是要及時制止的。放手,不代表放任和縱容,在一定限度內放手,完全沒有問題。
控制孩子是每個家長的主觀愿望,但是往往會限制孩子的成長。要想孩子自由瘋長,還是要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信任孩子,讓他在更大的水體中暢游,從三寸變成一尺,指日可待!
作家冰心曾說:“讓孩子像野草一樣自由自在地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