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沒有規(guī)劃,更沒有時間意識,無限拉長事情的完成時限。
比如孩子每天早起上學,從叫起床到洗漱吃飯,總是磨磨蹭蹭,明明每天都這么幾件簡單的事情,卻總是時間不夠。
我的小侄女就是一個典型的做事拖拉的孩子,孩子媽媽說她們老師已經反饋好幾次孩子遲到的事情了。
為了不讓孩子遲到,孩子她媽將起床時間幾次相對提前10分鐘,但是不論孩子起床時間提前10分鐘還是20分鐘。
孩子每次出門都是踩點的時間,還是會遲到。很明顯孩子遲到不是出在孩子晨間時長上。
而是在這時長中出現(xiàn)了“超限效應”。
在培養(yǎng)孩子的時間觀念時,也不要忽視了“超限效應”問題,而這一現(xiàn)象來源于家長。
“超限效應”在生活中很常見
“超限效應”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源于人在外界收到了過多、過強且時效性很長的刺激后,產生的一種叛逆、反感、不耐煩的心理。
●“超限效應”的來源
傳說美國著名作家、演講家馬克·吐溫再一次聆聽牧師演講時,前半部分覺得講的非常好,想要為該教堂捐款。
但是當這位牧師又講了一段時間后,似乎還沒有要講完,于是感到有些不耐煩的馬克·吐溫更改了捐款數(shù)額,決定只捐一些零錢。
就這樣牧師依舊在滔滔不絕的演講,10多分鐘又過去了,牧師依舊沒有講完,這時馬克·吐溫已經決定一分錢都不捐了。
馬克·吐溫就這樣有煎熬的坐了一段時間,這位牧師終于結束了他的演講,開始進行募捐。
當時情緒已經非常不耐煩氣憤的馬克·吐溫,在募捐時不但沒有撿錢,竟還從盤子里偷走了2美元。
這就是“超限效應”,馬克·吐溫在牧師沒完沒了的冗長中,長時間煩躁的刺激就叛逆的心理變得越來越強。
孩子的“超限效應”是怎么形成的?
1、孩子本身行動散漫
拋開一切客觀因素,我想應該沒有哪個孩子被迫叫起床后,是不想賴床的吧。
家長的早晨也要整理的自己的事物,并準備好一家人的早餐,時間有限,沒有更多的精力去時刻監(jiān)督孩子。
于是叫了兩聲看到孩子依舊不愿起床,家長很容易發(fā)火:“叫你起床聽見沒有!又想遲到是不是?你磨磨唧唧干什么呢!”
美好的早晨,被一串連環(huán)炮炮轟后,孩子會是什么心情和反應?
孩子心里想:“又罵我,明明在睡5分鐘也來得及。”
但還是不耐煩的緩慢地爬了起來穿衣服,這時候家長看孩子還沒出來洗漱又吼了:“磨嘰什么呢!還不去洗漱。”
面對家長一輪又一輪的炮轟,孩子只會動作變得更緩慢。這種沒有耐心暴躁的催促刺激很容易引發(fā)孩子的“超限效應”。
2、強迫孩子做一件事
你有沒有遇到過和下面的媽媽一樣的情況?
小遠媽媽抱怨說:“一天天的也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每個周末的游泳課,每次出門都特別費勁,都要出門了非要回去再喝一口水,要不就是非要選一個玩具帶著,沒選好絕不出門。怎么催都沒用。”
其實小遠媽媽如果自己觀察孩子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小遠并不是單純的做事拖拉磨蹭,而是在排斥游泳。
與孩子耐心溝通,了解孩子因為什么不愿意去上游泳課,排除干擾,不只知道一味的催促孩子更有效果。
小結:
生活中孩子的“超限效應”就是被我們這些家長逼出來的,其實我們可以放手引導孩子自己安排規(guī)劃時間。
要相信孩子,不要擔心孩子遲到,讓孩子為自己行為結果負責,家長需要區(qū)分開讓孩子學會“準時”其實是一種品德。
做事效率風格是一種習慣,不要在誤導孩子產生“超限效應”,成為一種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