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左右的孩子正處于幼兒的“第一叛逆期”,難哄又難帶。如何對叛逆期的孩子進行正確引導,許多專家已經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歸納下來有以下幾點[1][2]:
一、有足夠的耐心去觀察幼兒,用正確的方法表達愛意;
二、理解和尊重幼兒的行為表現,分析幼兒行為背后真正的原因;
三、用轉移注意力、表揚等方法引導幼兒;
四、滿足幼兒的合理需求,但不要過度遷就與嬌慣。
其實通過回溯幼兒叛逆期形成的原因,不難發現叛逆期的幼兒希望展現更多的“自我”,引起更多的關注,進行更多的嘗試,參與更多的生活。而所有這些其實都可以用一個方法解決,就是讓孩子產生“參與感”。
“參與感”與“真實參與”不同,它的重點不在于所做事情的多少,而在于讓孩子有切實參與的體會。很多家長和老師之所以不讓孩子進行一些成年人的活動,就是在擔心孩子受到傷害,比如孩子想幫媽媽做飯,媽媽通常會以火很危險為由拒絕寶寶。但越是這樣說,孩子可能越想嘗試,反而如果讓他體驗輕微被灼燒的感覺,形成身體記憶,就不會再有觸碰火苗的想法。
但是孩子如果耍賴非要“做飯”怎么辦呢?我們可以把“做飯”的概念擴大化,只有炒菜的過程是做飯么,洗菜、摘菜、把摘好的菜遞過去是不是也算“做飯”?孩子洗菜可能不行,那么讓他把洗好的菜端到鍋邊,由媽媽接過下鍋也不失為一種參與。通過把做飯過程的拆解,就可以讓孩子產生對做飯過程的參與感,孩子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到了,會得到了父母的關注和鼓勵,自然不會再哭鬧耍賴,也不會和父母對著干了。
參與感是一個應對幼兒叛逆期非常有用的小竅門,所有事情都可以擴大概念后讓孩子參與其中一個微小的步驟,既能培養孩子的家庭意識和學習能力,又促進了感情交流,何樂而不為呢。
參考文獻:
[1] 李偉娟. 幼兒叛逆期教育策略與方法[J]. 赤子, 2014(4).
[2] 劉艷華. 幼兒叛逆期的教育策略[J]. 開心(素質教育), 2017(5):9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