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看到孩子的頭低的都快挨到書桌了,于是善意的提醒他:”要坐直,不然眼睛要近視的。”而他卻像沒有聽到似的,一動不動。我走過去,把他的頭往上抬了抬。他很不滿的看了我一眼,我問他:”我和你說話,你沒有聽到嗎?”他嘟囔著說:“誰愿意聽你說話?”
我心里一愣,原來這是故意和我作對呢。好,你既然不想和我說話,那我就不搭理你。
我走到自己的房間里,開始看書,不再管他。
過了一會兒,他寫完了作業,準備去洗澡了。卻跑到我的房間里,摸著我的頭發,問我:”媽,你說我明天早上穿哪件衣服?。?#8221;我沒有搭理他,他又用手輕輕地拍我的后背:”你給我找明天穿的衣服吧,我去洗澡了。”我還是沒有說話。
“媽,我洗澡去啦。”我依舊像沒有聽到一樣,繼續看自己的書。
他知道我生氣呢,識趣的走了。洗完澡自己去找衣服,然后收拾好了上床睡覺了。
說實話,要是在平時,洗澡我得幫他拿浴巾、換洗的衣服,還要給他講睡前故事。今天全省了。因為我生氣了。
(其實我的心里在偷笑,就怕自己笑出聲來。)
其實以前我遇到孩子和我頂嘴的時候,特別生氣,他越頂嘴,我越上火,然后對著他大喊大叫,最后還得把他給訓一頓,他哭了,我的心里才會舒服??墒呛髞砦野l現雖然我對他發脾氣,雖然他表現的很委屈,可是在行為上卻沒有一點的改變,依舊我行我素。
沒有效果,我干嘛還要生氣呢?我得換一種方式。
一般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吃軟不吃硬”,是順毛驢,需要夸,需要爸爸媽媽溫柔的引導和教育。而我家的這個孩子,妥妥的一枚逆毛驢,越好好的和他談話,他越覺得自己沒有做錯,聽不進去。那我就試試另外一種方式—–冷處理,假裝不在乎。
孩子現在已經10歲了,正處于叛逆期,對自我的意識增強,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注,贊賞,而對于家長的意見往往聽不進去。家長說得輕了,就當做沒有聽到;家長說得重了,就開始掉眼淚,裝委屈。最后的結果就是什么都沒有改變,反而造成了親子關系緊張,加重了孩子的叛逆心理。
在這個時候,我們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冷處理,即當孩子做錯了事情的時候,我們家長不要過多的對孩子的這個錯誤進行說教,點到為止,讓孩子在心里認識到錯誤了就行。因為反復說教,會造成孩子心理的反感,這個時候孩子內心里不是對自己錯誤的反思,而是對父母情緒的抗拒。
因為孩子做錯了事情,他心里很明白自己做的不對,也會擔心父母會責備他,這個時候,如果父母對孩子進行嚴厲的訓斥,孩子的心里就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我做錯了,父母也批評我了,那就沒有什么事了。這樣孩子就意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更不會及時的改正錯誤。
如果這個時候,我們對孩子的錯誤保持冷靜,視而不見,孩子的心理反而會變得緊張:為什么我做錯了,父母不管我呢?他們在想什么呢?我這件事做得是不對,我該怎么辦呢?怎么改正才能讓父母注意到我呢?這個時候,孩子則會主動的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檢討,改正。
偉大的教育家洛克說:”父母越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因而會更加小心地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如果父母當眾宣布他們的過失,使他們無地自容,他們越覺得自己的名譽受到打擊,維護自己名譽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所以當我們看到孩子的犯錯誤的時候,要保持冷靜,巧用孩子的心理來對孩子進行引導,讓孩子主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然后改正。
那么孩子做錯了事情,我們家長該怎么做呢?
《一》點到為止:
作為大人,我們也有這種感覺,如果自己的錯誤被別人喋喋不休的說教的話,心里也是會很煩躁和生氣的。
孩子也是一樣,況且孩子對自己的情緒控制能力比較弱,如果父母一直揪著孩子的這個錯誤嘮叨的話,就會刺激孩子的反感情緒,不但起不到教育孩子的問題,還會激化親子矛盾。
所以當孩子做錯了事情的時候,我們家長只需要點到為止,直接告訴孩子哪里錯了,應該怎么改正,然后就不要再揪著這件事情不放了。
因為我們表現出對孩子的錯誤不在意的時候,孩子反而更在意:我這樣做是不是錯了?媽媽為什么不管我了?我是不是讓媽媽傷心了?我得注意了。
《二》就事論事
批評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就事論事,不能因為孩子剛剛犯的一個錯誤,牽出孩子之前犯的很多錯誤,這樣更容易增加孩子的抵觸心理,同時誤導孩子對自己的認知:我是不是真的像父母說的那么不堪,什么都做不好?
所以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要及時的給孩子指出來,而不是秋后算賬,等到很多錯誤積累起來,一起教訓孩子。針對這一件事進行引導,孩子的心理比較容易接受,而且注意力會集中起來,有利于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且積極的改正。
在針對一件事情進行教育的時候,家長的教育有目的性,也會樹立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表面自己在這件事上的態度。
《三》注意方式
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因為在氣頭上口不擇言,什么難聽的話都會沖口而出,這樣會深深的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
孩子雖然小,也有自尊心,而且比成人更敏感。孩子錯了,固然要教育,但是父母也要注意用詞,不能一味的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我們教育孩子也要顧及孩子的面子:
①注意場合
不要在大庭廣眾之下教育孩子,或者當著外人的面教育孩子。當孩子在外面做錯了事情的時候,我們可以先讓孩子承認錯誤,然后等回到家里,再和孩子就這件事情進行溝通了解,找到錯誤的原因,引導孩子意識到錯誤,進行改正。
②語氣語調
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會不由自主的提高自己的音量和語調。其實大吼大叫并不能對孩子起到威懾的作用,反而會增加孩子對父母的反感。
在和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我們要盡量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壓低自己的音量,減慢自己的語速,保持平靜的語氣和孩子就這件事進行溝通交流。當我們以平靜的態度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反而更容易接受,并且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③注意用詞
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用一些傷害的字眼來傷害孩子的心靈,這樣會給孩子造成對自我認知的誤差。父母對孩子的負面評價,還會讓孩子產生消極的情緒,認為自己在父母的心里”一無是處”,也會導致孩子”破罐子破摔”。
所以哪怕是再生氣,我們也要選擇合適的語言來進行教育,或者是先讓自己的心情恢復平靜,再對孩子進行教育。
對孩子我們要”以理服人”。
家有神獸,父母總感覺自己無能為力,當孩子不服管教的時候,不妨冷處理,讓孩子自己反思,效果或許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