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暑期以來,全國各地青少年特別是學生溺水事件頻發,給全社會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7月22日,廣西桂林3名小學生兄妹溺亡;7月13日,河南駐馬店6名兒童溺水身亡;7月10日,哈爾濱木蘭縣2名學生溺水一人死亡;7月7日,山西永濟6名學生溺亡……
根據衛健委和公安部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有5.7萬人溺亡,其中少年兒童占了56%,相當于平均每天有88個孩子被溺水奪去生命。
全球來看,溺水是青少年最主要非正常死亡原因之一,是15歲以下兒童的僅次于腦膜炎和艾滋病毒第三大殺手,每年致死14萬人。就我國而言,據中國疾控中心《中國青少年兒童傷害現狀回顧報告》,由于良好的兒童免疫和持續進步的公共衛生服務,溺水已取代腦膜炎和艾滋病毒成為我國兒童非正常死亡的首要原因。
我國青少年溺水具有如下整體特征:
1.溺水呈現出顯著的季節性特征。溺水事件集中發生在夏秋兩季,部分水上冰雪運動的省份冬季也有偶發溺水,春季溺水事件較為稀少。其中,7月和8月兩個月發生的青少年兒童溺水事件約占全年的32%,8月份溺水占全年溺水案例的17.49%,比例最高。
2.溺水呈現出顯著的區域性特征。水網密集的南方地區溺水發生率高于干旱少水的西北地區,但實際引發溺水所需的水量很小,因此青少年溺水在全國都普遍存在。
3.溺水存在明顯的城鄉差異。農村溺水發生率遠高于城市,主要原因有兩方面:其一是城市的水環境安全性遠遠高于農村,另一方面在于部分農村青少年“日常從事與水接觸的工作,如運輸及農業”,始終面臨一定的溺水風險。
實際上,收入水平是溺水發生率的一個關鍵要素,世衛組織《全球溺水報告-預防頭號殺手》“超90%的溺亡都發生在中低收入國家。”高收入家庭兒童可以在成人甚至安全員監護的情況下在人工水域安全戲水,而低收入家庭兒童往往選擇結伴前往就近的開放水域玩耍,危險程度很高。
缺乏有效的親代監護是農村兒童溺水高發的重要原因。例如,杭州消防數據顯示,每年一百多起報警的溺水意外高發區域在城郊水域,高發人群為外來農民工子女。
4.溺水往往具有人數上的“集群性”和空間上的“集中性”特點。溺水容易造成群死群傷的慘劇,多人溺水的發生率很高,這與青少年喜歡結伴戲水有關。溺水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集中性。溺水事故不是平均分布在自然水域中的,而是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空間區域特征。具體而言,溺水事件往往發生在水文現象的“界面”處,如碼頭、橋墩附近、河流與水庫的洄水灣等處,某些特定水域集中發生了較多溺水事件。
5.溺水存在突出的性別差異。男性青少年溺水死亡頻率(死亡者數量)是女性的兩倍,這與男性對溺水風險的忽視,以及有較多的接觸水域機會有關。
以上這些溺水特征,為我們科學預警、有效干預溺水事件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我國青少年溺水頻發的主要原因都有哪些?
首先是地理環境。我國地貌形態多樣,內陸水域分布廣泛、面積廣闊,還有將近1.8萬公里的漫長海岸線。這些廣闊的內陸和沿海水體絕大部分為無遮蔽、無阻擋水域,包括青少年在內的普通公眾可以輕易地接近或進入。這是我國青少年溺水事件頻發的地理基礎。
其次,自然水域的危險性被嚴重低估。這是此前各類溺水研究和防范措施均未提及的關鍵,我們親身試驗并訪談溺水生還者才發現。
對河流危險性最常發生的一種低估是,由于近岸淺灘的水流受到河床、水草影響和能量損耗等因素流速緩慢且水溫偏高(白天),導致河流的流速和危險性被大大低估,另外,眾多河流都存在水深迅速切變、水體流速迅速增大的“突變地帶”,很容易將人帶向流速更大、更深的河流中心地帶。本文作者曾在安全措施完備、救援船只近側的情況下在漢水中親身驗證了這一“流速切變”并被帶往河心,可以想象,青少年“野泳”一旦遭遇幾乎完全無力抵抗這些突變。
對水庫等大容量自然水體而言,主要威脅為過冷水體(4℃)、邊坡陡峭、水工建筑特別是泄洪道。眾多深水水庫夏季還存在一個溫躍層即水文學中的穩定熱分層,(夏季水庫上層溫度較高稱為溫水層,下層溫度較低稱為深水層或滯溫層,中間溫度急劇變化的過渡段稱為溫躍層),高氣溫條件下水庫溫躍層深度減小到1-2米正好是多數青少年游泳的深度,溫躍層溫差可達15℃~20℃,容易致人肢體痙攣、抽搐失去活動能力溺亡。
內陸水域共同的威脅是淤泥與水草。對海洋水域而言,最危險的是垂直于海岸線流向外海且難以發現的離岸流,離岸流直接把人帶向水更深的遠海區。2012年8月,143名韓國游客被離岸流卷走。全球范圍大約有80%的海灘援救事件與離岸流有關。離岸流在我海岸線廣泛分布,其出現具有一定的隨機性,在高處易于發現在海水中難以覺察。國家海洋局海洋(現自然資源部)減災中心數據顯示,我國大約有90%的海邊溺水是離岸流導致的。
我們對長江、珠江、黃河、漢水、黑龍江、鏡泊湖、西湖、黃海、東海、渤海、南海等眾多自然水域危險性的實地觀測考察與學術界前述共識基本一致。
不過,我國青少年溺水頻發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涼爽的避暑條件、安全的親水環境,以及有吸引力的公共文化替代型活動。與其他地區相比,我國夏季是世界上同緯度最熱的國家,七月份平均氣溫可達20℃以上;其中人口密集、河網縱橫的東南沿海地區月均溫在28℃至32℃之間。
我們在貴州、黑龍江等許多鄉村及其中小學調研時發現,無論鄉村學校還是低收入家庭(也包括城市低收入家庭),都缺乏有效的防暑降溫條件,絕大多數鄉村學校沒有安裝空調,有的留守兒童家中甚至連電風扇都沒有或者爺爺奶奶等監護人怕費電舍不得開,這種情況很普遍。這就導致鄉村少年兒童存在十分迫切的降溫解暑的生理需求——我們在暑期考察停留中也深刻感受到這一需求的真實迫切。在缺乏其他避暑場所、缺乏有意義的公共文化活動替代的情況下,“自發組合”或獨自前往最近的自然水域親水降溫就成為非常合理的選擇。
統計數據證實:溺水事故往往發生在局報和體感氣溫最高日的下午或黃昏——此時暑氣稍減,正好戲水納涼。
2019年7月,波蘭有113人因酷暑下水游泳的民眾溺亡,同月立陶宛溺亡32人,然而兩國“熱浪來襲”時最高氣溫分別僅為38.2℃和35.7℃,而這種高溫在中國實屬常見。
因此,若能為青少年尤其是鄉村青少年提供涼爽的避暑條件或安全的親水環境,可以有效降低青少年的溺水率。
我們還發現,沉迷于手機游戲的青少年,溺亡概率降低了——游戲可能暫時增加了游戲者對于高溫悶熱的耐受力——實際上,只要引導青少年平穩度過酷熱當天的下午與黃昏,溺水率就可以大大降低。優質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有效的公益陪伴可以發揮出手機游戲同等甚至更加出色替代功效。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