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
“你再不聽話我就把你賣掉!”
當孩子拖拉、哭鬧的時候,相信很多家長都用過這種辦法“威脅”孩子。
但是這樣對孩子真的好嗎?
顯然父母的這種“威脅”式教育雖然見效非常快,但是對孩子成長并不好。
長此以往,會讓孩子失去對家長的依賴感和安全感。
在《爸爸去哪兒》第六季中,演員楊爍和兒子楊雨辰的相處,讓很多觀眾忍不住吐槽。
總覺得楊爍下一秒對楊雨辰又要發(fā)脾氣了,盡管楊雨辰其實已經(jīng)足夠乖巧了。
節(jié)目中,楊爍經(jīng)常使用“強權”話語“威脅”孩子。
楊雨辰每次只能乖乖聽話。
一開始大家都以為只是節(jié)目效果,故意營造父子關系不好,然后通過參加節(jié)目讓父子關系變好。
但看了幾期之后發(fā)現(xiàn)并不是這樣。
楊爍是真的不知道如何和孩子相處,而兒子也是真的不怎么喜歡爸爸。
一般孩子對父親都是有崇拜之心,哪怕父親一般都過于嚴厲。
但楊雨辰在節(jié)目中和父親相處的時候,表現(xiàn)的更多的是拘謹和害怕。
他很少會在父親面前大笑,又或者說他不敢在楊爍面前開心大笑,
在他父親面前,總是苦巴巴的看著跟人間小苦瓜似的,
但是一旦到了父親不在的時候,他笑得格外開心,就好像自己身上的包袱沒有了一樣。
村長帶著幾個孩子在一塊玩的時候,村長問楊雨辰喜歡什么樣的爸爸。
楊雨辰回答是:
“你這樣的”
在孩子內(nèi)心的深處,他渴望村長這樣溫柔的爸爸。
而這種溫柔細膩恰好是楊雨辰所沒有感受過的,他喜歡村長對孩子的這種呵護,
所以在被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毫不掩飾地直接說:喜歡你這樣的。
看到楊雨辰這么說,觀眾都表示不免有幾分心疼,
別的小孩這么說我們會覺得只不過是開玩笑,
但是楊雨辰這么說,卻讓人覺得這個小孩是真的過得不愉快,他在期待擁有另一個不一樣的父親。
在孩子和父母的相處中,面對孩子拖拉、哭鬧等等場景,父母經(jīng)常會忍不住使用這種語言:
“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
“再哭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
甚至用各種威脅恐嚇的故事,來讓孩子聽話、乖巧。
在這樣的場景下面,孩子感受到的是不平等,而孩子選擇聽話,只是因為他怕你,怕你生氣與責罵。
雖說這樣的方式并不能完全歸于語言暴力。
但“強權”式的行為和語言暴力一樣,都源自不平等的相互關系。
在孩子接收到的信息中,只有自己可能會接受到某種懲罰的信息,
但是并沒有告訴他自己為什么要去這樣做的信息,
也就是說,他們是為了讓自己不接受懲罰或者讓爸爸/媽媽不生氣,才會做出“聽話”的選擇,但是并沒有真正的明白這樣做的原因是什么。
所以這種方式并不能從本質(zhì)上改變孩子,反而會 給孩子造成很多不好的影響。
威脅的方式肯定會快速的達到目的,但孩子精神所受的壓力,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威脅,不亞于體罰與語言暴力。
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漸漸也會失去對家長的依賴感與安全感。
就像前面提到的楊雨辰,雖然在爸爸面前很聽話,但是他表現(xiàn)出來的動作和表情,更多的是害怕。
孩子沒辦法琢磨與分辨父母話中的情緒,而這只會讓孩子越來越?jīng)]有安全感。
他們時常擔心父母會不會不要我了,爸爸媽媽很嚴肅、很生氣,會不會罵我。
甚至玩一會兒,都要不停的確認媽媽還在不在身邊,嚴重影響孩子的專注力。
威脅孩子、命令孩子、壓迫孩子,只會讓孩子產(chǎn)生懼怕與丟失安全感。
這根本就是得不償失的事情。
并且,這樣的話語,并不能讓孩子更自律,反而讓孩子形成一種惰性。
因為他是被迫去執(zhí)行的,這種行為給孩子建立了自我約束的“他律”模式,
慢慢地,孩子就會形成惰性。
這種“威脅式”話語,只能換取孩子短暫的聽話。
一次、兩次、三次
慢慢地,孩子會發(fā)現(xiàn)父母所說的結果并不會實現(xiàn),父母也不可能不要孩子,
而威脅產(chǎn)生的威信,緊接著也會消失。
如果一個人感到威脅,那么用戒律(或說教)來進行教育,只會造成這個人對教育者和教育本身更多的反感。
所以在面對孩子哭鬧、拖拉的時候,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01 接納孩子的情緒
情緒沒有對錯,我們大人尚且有脾氣,何況小孩子呢。
如果孩子不配合,父母就打罵,或者用孩子其他喜歡的事情來“要挾”。
只會讓孩子“口服心不服”,用其他的行為來進行反抗。所以,不如換一個方式。
比如:要遲到了,孩子還沉迷玩玩具的時候,父母不妨先共情:
“媽媽知道你很喜歡玩這個玩具,它看起來很有意思”
“現(xiàn)在我們要出門了,你一定很不舍得放下吧?”
先認同孩子的情緒,他才會聽進去你說的話。
等孩子能耐下性子來聽你說話的時候,再給他提供一個選擇的機會:
“你今天是想穿這件外套,還是那件?”
“今天我們是走路過去,還是坐車?”
給孩子提供選擇的機會,能夠中和剛剛打斷他的不愉快的情緒。
這樣,他們聽進去的幾率就會更高。
02 讓孩子自己承擔后果
學會適當?shù)姆攀郑囵B(yǎng)孩子的責任感。
讓孩子自己承擔拖延的后果。
孩子上課是他自己的事情,遲到了需要自己接受遲到的后果,被記名字或者是小組扣分;
作業(yè)是自己的作業(yè),不認真完成,老師會批評點名,留堂補做。
通過這樣的行為反饋,孩子學會了怎么做才不遲到,
怎樣做,才能按時把作業(yè)搞定,自然而然的,不再拖拉。
03 培養(yǎng)孩子的時間觀念
有的孩子拖拉,是因為沒有時間觀念。
讓孩子學會自己管理時間、做計劃,比家長直接下達指令效果要好得多。
可以跟孩子約定獎懲制度,尊重孩子的意見。
所以事項的安排盡量讓孩子自己提出來,父母可以提意見。
時間計劃的要點:
(1)一定要符合孩子當下實際能力
(2)跟孩子一起協(xié)商制定
(3)獎勵一定是孩子想要的,在乎的
(4)計劃一旦制定,家長不能隨便打破
把時間交給 孩子,讓他有選擇和決定的自由
面對孩子的拖拉、磨蹭、哭鬧、不聽話….
父母一定要記得,“威脅”、催促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學會放手,給孩子用自己的節(jié)奏來掌握的機會,
讓孩子認識后果,學會承擔,
給予他們選擇和決定的自由,
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給與支持和幫助。
相信和鼓勵孩子,是對孩子正向行為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