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很多朋友都說,“等孩子上幼兒園,聽話了懂事了,家長就可以稍微輕松點了。”之所以如此感慨,是因為孩子不懂事,講道理等于“對牛彈琴”,是很多家長最鬧心的事。當你苦口婆心,一遍又一遍地重復,孩子卻只是一味地哭鬧,不理你也不懂你,家長的內心就是大寫的四個字:欲哭無淚!
事實上,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他的大腦需要慢慢成長和發育才能逐漸理解家長的表達和想法。心理學上還有一個專有概念叫做“麥拉賓法則”,它指的是:當我們在和一個人交流時,對方真正感知到的信息和我們想象的或許不太一樣,大家可以一起來看一看:
- 55%是通過看,比如我們的手勢、表情、態度、肢體語言等;
- 38%是通過聽,比如我們說話時的語調、語氣、速度、聲音大小等;
- 只有剩下的7%,才是純粹說的具體內容。
這也就是說,當家長通過語言的方式和孩子講道理時,孩子只能感知到7%的交流信息,而其他93%都是通過手勢、表情、語氣等肢體語言和表情語言來獲取。哪怕家長講再多道理,如果孩子無法從家長的肢體語言和表情語言感知到家長的想法,那也只是徒勞無功。
比如有的家長總喜歡吼孩子,一不順心就表情猙獰,使勁兇孩子,那孩子感受到的就只能是“害怕”“想逃避”“爸爸媽媽不愛我了”,而并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么,自己做錯事可能有什么后果。
那么,智慧型的家長會怎么做呢?接下來,咱們就一起來看一下。
一、夸獎孩子
跟小時候的我們一樣,孩子都特別在意父母的看法,特別希望能得到父母的認可和表揚。當你希望孩子“不怎么做”的時候,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告訴孩子“怎么做”。
比如你想孩子不亂扔東西,你可以在孩子某次把玩具放在收納箱的時候使勁表揚孩子,告訴寶寶他這樣做很棒,給他鼓掌,或者給他一點小小的獎勵。這樣的話,嘗到甜頭的寶貝就會放大“把東西放進收納箱”這件事的積極意義,更加記得并且愿意這樣做。
請你相信,這些話語一定會讓你的孩子慢慢改變,做出更多符合你期待的行為。而這種方法,在生活中方方面面都適用。
家庭,孩子,創造力和快樂的人概念——快樂的母親和女兒用鉛筆在節日燈光背景下畫畫
二、讓孩子試錯
有很多家長,總是害怕孩子受到傷害,盡可能做好各種保護措施:桌子裝上防撞桌角避免孩子撞了;開水壺拿得
比如,寶貝老愛把水灑在地上,你就讓他滑倒一次,他或許就直接明白灑水在地上的后果;讓他摸一摸略微有些燙手的水壺,他就會很害怕地把手縮回去;迷戀手機,你就故意在他看手機的時候自己出去玩,讓最愛跟出去的他落單……
適當試錯,比起一遍又一遍地講道理,顯然更讓孩子長記性。讓孩子明白“為什么”,他就更明白“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