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父母會感覺到欣慰和開心。然而,教育孩子也是一個很大的工程,特別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可能會經常出現調皮搗蛋、不聽話、隨便發脾氣的情況。
比如說,稍微有點不順心,孩子就開始大哭大鬧、大吵大叫,甚至是躺在的上滾來滾去、隨便亂丟東西。而且會持續很長時間,很難平息下來。
又比如,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時候,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有時候,還是在孩子不知道原因的時候就打了上去。甚至,孩子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凡事都要爭個第一。
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壞習慣,比如說執拗、不守規矩、亂丟玩具、說謊……最可怕的是,孩子不聽父母的教育,持續這樣調皮打鬧不聽話。
若是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父母就一定要注意了,有些父母可能會采取打罵孩子的策略。結果,父母越是打和罵孩子,孩子反而是越來越調皮,甚至是越來越叛逆。
發生這樣的情況,更多可能是因為父母沒有做好”情感引導”。
那么,究竟什么是”情感引導”?為什么親子之間會缺乏”情感引導”呢?最重要的是,父母應該如何做好”親子引導”?
“情感引導”的含義
什么是”情感引導”呢?簡單來說,就是父母向孩子傳授情感規則,讓孩子知道如何辨認情感并且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通過引導,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發展階段來幫助他們認知情感和表現自我。 情感引導需要時間的投入和不懈努力。把情感引導視為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處罰所有錯誤行為的萬能策略。
從某種意義來說,孩子調皮打鬧不聽話,就是因為孩子不懂得如何去辨別自己和別人的情感,或者是孩子雖然能夠辨別一些情感規則,但是孩子不懂得如何運用正確的方式表達出來。
若是父母能夠處理好孩子的”情感引導”,那么孩子在年幼的時候就能夠懂得一些情感規則,能夠明白自身情緒的重要性。也就能夠慢慢地控制自己的情緒,進一步地能夠處理好自身的焦慮、迷茫等不良情緒。
并且,隨著年紀的增長,”情感引導”會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是被父母所接受的。再擴大一些范圍,孩子會意識到自己是被周圍其他人、甚至是整個世界所接受的。
這樣一來,孩子就能夠以進一步認識和管理自身的情緒變化。
總而言之,”情感引導”會讓孩子對自己的情緒負責,這有助于孩子管理好自己的人生。
“情感引導”缺失的原因
比爾·蓋茨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今后一個人無論出生在什么樣的國家、什么樣的地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受到了什么樣的教育,因為未來的《世界是平的》(湯馬斯·佛里曼著)。”
這句話告知了父母,教育的重要性。若是孩子出生在一個環境再差的家庭,但是父母能夠給予孩子優良的教育,那么孩子也是有很大可能成才的。
“情感引導”是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然而現在很多家庭卻是缺少”情感引導”,那么究竟是什么導致了”情感引導”的缺失呢?
這里有幾個可能的原因:
1、 父母過于側重于孩子的藝術興趣方面的培養
不僅僅是父母,現在孩子的壓力也很大。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領先在起跑線上,就會送孩子去參加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和興趣班。
雖然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孩子確實也可以學習到很多東西,也可以擴展自己的視野,但是也正是由于父母過于側重于孩子藝術興趣方面的培養,這可能會對孩子的情感教育方面帶來一些影響。
能夠證明這一個例子的就是,現在社會出現了越來越多看似優秀但是價值觀扭曲的人。如果越來越多這樣的人,我們的社會又該怎么運轉呢?
2、 孩子失去一些話語權,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
還有一個很大的、但也很常見的問題,那就是父母雖然在教育孩子,但是更多的是父母在單方面地告訴孩子一些大道理,孩子沒有過多的話語權。
事實上,在教育中,孩子應該是主體,父母應該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若是孩子出現了一些問題,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去解決,要去糾正孩子的一些錯誤的想法。
可惜,由于大多數父母習慣了給孩子灌輸很多大道理,很少去考慮孩子的感受。當孩子聽到父母父母在嘮嘮叨叨時,孩子可能只會覺得厭煩,壓根就沒有注意到父母嘮叨中隱含的大道理了。
3、 父母與孩子之間缺乏有效溝通
親子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也是導致”情感缺乏”的原因。
有些父母由于工作原因,很少與孩子溝通。結果,孩子出現什么問題,孩子有什么心理相關的疑問,父母全部都不清楚。甚至連孩子的性格、個性、思維都不清楚。
有些父母雖然經常與孩子溝通,但卻不是有效的溝通。雖然父母總是在說話,但是父母說不到點上,這樣也會導致孩子不愿意與父母溝通。
不管是哪一種類型的父母,都很難與孩子有效地進行溝通,就更不要說父母對孩子進行情感引導了。
如何做好”情感引導”?
想要做好對孩子的”情感引導”,父母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 提高告訴孩子一些規則,避免產生矛盾
很多情況下,孩子會突然出現各種各樣的情緒,這是因為孩子不懂得如何正確地去對待某些事情,孩子不知道自己是錯誤的。這時,父母看到了就會責怪孩子。聽到了父母的批評后,孩子就很容易發脾氣。
要想減少或者是避免孩子突然產生情緒,父母應該提前告訴孩子一些規則。比如說,去電影院之前,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不要過于大聲喧嘩,不要總是站起來去上廁所,不然會影響別人看電影。
這樣一來,孩子能夠培養成良好的言行舉止。
2、 關注孩子的行為,滿足孩子的需求
一些父母只關注孩子成績好不好,有沒有認真地去上補習班,很少關心孩子自身的一些行為,沒有關心孩子的思想和情感。若是孩子的一些錯誤的想法得不到及時的糾正,那將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很大的影響。
所以,父母應該做一些觀察者,要留心孩子的行為,擅于去挖掘孩子某個行為背后的本質,找出孩子發脾氣、鬧情緒的原因。
比如說,孩子突然亂扔垃圾,那么父母就要去思考了,這究竟只是孩子養成的一個壞習慣,還是孩子在發泄某種情緒呢。
想清楚了這個層面,父母就會發現生活里孩子的很多不聽話的表現,其實都是有原因的。
3、 學會感同身受,運用共情效應
將心比心,感同身受,這是”情感引導”最重要的一點。父母要學會聆聽孩子的意見,用心去感受孩子的情感,然后再去解決孩子的問題,滿足孩子的需求。
學會聆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孩子在講話的時候,父母最好蹲下身子,與孩子同高,雙眼要直視孩子。
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是認真地在傾聽孩子的講話的,這樣一來,孩子會更愿意敞開自己的心扉去向父母傾訴自我,父母也能夠在更加真實的言語中找到孩子的問題,才能與孩子一同去解決。
父母還是要足夠了解孩子,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父母要根據孩子的特點去做好情感引導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