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我們都明白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屬于自己的獨立思想,但是孩子如果可以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意見還可以,如果不可以,時常用任性耍鬧來要挾家長,就會讓家長感到頭疼。
任性不聽話,家長越是禁止孩子做什么,孩子就越是做什么,讓TA往西,TA偏往東,好像在跟家長對著干,家長到最后拿孩子沒轍,自己也氣得夠嗆。
淘淘是個五歲的男孩,人如其名,就像他的名字一樣,淘淘是個非常淘氣的孩子,從小是奶奶帶大的,因為老人的溺愛,也顯得脾氣很大。
最近,奶奶因為有事回了老家,所以由媽媽照顧淘淘,一個月相處下來,媽媽發現兒子其他方面都還好,就是總跟自己作對這點讓自己很是惱火。
因為還要上班,晚上接完孩子放學還要忙著做飯,所以媽媽時常忙得焦頭爛額,心想若是淘淘能聽話點,也許自己能輕松很多。
可是現實恰恰相反,因為每次媽媽越是叫淘淘不要怎樣,淘淘就偏要怎樣做,做完后還用挑釁和得逞的目光看著媽媽。
前幾日,媽媽告訴淘淘不要總是在家里蹦跳,因為會打擾到樓下的鄰居,這也是擾民的不道德行為。
可是淘淘聽到媽媽這樣說,反而用力地在地板上蹦了好幾下,甚至還把玩具故意摔在地上,弄出巨大的聲響。
媽媽看到淘淘這樣,想到最近被他氣得崩潰,實在氣急就揍了他一頓,結果可想而知,效果并不好。
想必很多家長都會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孩子明明還沒進入青春叛逆期,怎么就會變得這樣不聽話呢?
其實,這個時候家長需要警惕是否是“白熊效應”在“作怪”了,如果真正了解了這個原理,那么再去應對就會輕松很多,孩子也會聽話很多。
“白熊效應”原理是什么?
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曾經做過一個心理實驗,在實驗中,丹尼爾告訴參與的實驗者不要去想白熊。
實驗結果卻是,盡管一再強調不要去想白熊,可是實驗者們作出的反應卻是無法控制地都會想到白熊。后來,這個效應也被魏格納稱為“諷刺性反彈效應”。
現在想想,這個效應是否同樣可以合理地解釋孩子那些“不聽話”的行為呢?
當家長越是跟孩子強調不要去做某件事的時候,孩子反而會不由自主地去做那件事,這與家長的期望就背道而馳,從而會讓家長覺得孩子不聽話。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家長的“禁止”就是強化了該行為在孩子腦海里的印象,所以孩子反而真的會去做這件事。
家長如何做才能讓孩子不被“白熊效應”影響?
1.避免負面信息過度影響孩子
“強化”概念,這是很關鍵的一點,比如家長在跟孩子說“明天千萬不要賴床,否則你會遲到”,那么此時,“賴床”和“遲到”這樣的負面信息就已經刺激孩子的大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孩子在第二天起床的時候首先會想到不如再賴一會床,最終的結果自然導致了上學遲到。
家長不妨換一種說法,比如說“如果你早點起床也許可以早點到學校跟同學聊會天”,避免了負面信息影響孩子,孩子也會向著好的方向去做。
2.少些抱怨,多些贊美
我們做家長的是否經常會抱怨孩子?“你怎么又做錯了這道題?”,“你為什么就不如鄰居家的孩子呢?”,“你怎么這么笨?”,這些抱怨的話語聽在孩子的心里無疑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傷害。
當孩子的積極性被打擊后,自信心也會缺失,從而更容易出現逆反的心理,甚至最后可能會自暴自棄。
家長要多些贊美和鼓勵,經常肯定孩子做得很好,但是可以做得更好一些,這樣孩子得到激勵,也會更努力地去完善自己。
3.多跟孩子溝通
不少家長喜歡用威懾孩子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覺得家長在孩子面前就應該要樹立威嚴,但其實這樣的做法只會增加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距離。
因為家長的威嚴有了,但是卻不利于家長了解孩子,這樣就不容易走進孩子的心里,反而不清楚孩子的內心究竟在想什么。
當家長發現多跟孩子溝通之后,孩子逆反的態度反而會逐漸減少,因為有了更好的聆聽者,孩子也不會故意制造麻煩來吸引家長的關注。
當孩子出現并不被家長期望的行為時,家長不要急著去制止,或者批評孩子,而是要弄清楚背后的原因,這樣才會有更好的應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