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也稱“無巴掌日”。
這個節日是由美國一個反體罰組織發起,旨在宣傳正面管教方法,倡導兒童人權,現在正受到越多越多的家長追捧。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我們當中很多人都是在父母的打罵中過來的,甚至也習以為常。
等我們自己做了家長,孩子調皮不聽話更是特別頭疼的問題,一天不打,上房揭瓦,所以總是忍不住對孩子采用粗魯的體罰方式。
但是體罰打罵的效果如何?想必大家也心知肚明。
而且,更糟糕的是,現在很多孩子不管父母怎么教育,都不在乎,不管怎么打罵,照樣頑皮。
那么,到底是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教,還是你的管教方式有問題?到底孩子能不能打,如何才能打出效果?
1
為什么父母說話,孩子經常不聽?
?
如果父母們總感到跟孩子講不通道理,怎么說孩子都不聽,原因就在于,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沒有了權威性。
什么是權威性?就是父母在孩子身上所體現出的權力和威力。
比如,孩子再怎么忙,只要你一出聲,他就很注意聽,這就是你的權威。
哪天小孩一玩起來你講什么他根本不聽,你叫他,也不理你,這就是父母在孩子心里沒有權威性。
但是,千萬不要認為權威性是天賦的。
我當了爸媽就有權威,孩子就要百分百服從于我或聽命于我,這是完全錯誤的。
因為僅讓孩子感到恐懼是不足以樹立權威的,真正的權威應該出自一種敬愛。
用怒吼、瞪眼、體罰等辦法只會讓孩子感到恐懼,也許他能服從命令完成某件事,但他內心依然是不認同的,不是主動地且自愿去執行的。
尤其當孩子長大后,他的反抗意識會更加強烈。
最終,不僅是父母的權威會受到打擊,而是凡是帶有任何強制性的要求,都可能遭到孩子的反擊。
所謂權威,應該是先成為一個合格的父母,正確地履行自己對孩子應盡的義務和職責。
而且必須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礎上,而不是傳統的家長制上。
如果你已經盡到了自己做父母的責任,向孩子奉獻出了無私的愛,并在各方面都做出了表率,孩子自然會發自內心地尊重你。
這時候,你作為父母的權威自然而然就會建立起來,那么管教孩子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可以說,權威是父母以身作則獲得的,既不是天賦,也不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
父母權威的獲得,要以身作則,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產生影響,使孩子認同。
不能靠對孩子進行灌輸或打罵鎮壓,那樣不但不能樹立自己的威信,還會讓孩子產生叛逆心理。
只有當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孩子內心產生反應,孩子從心里面感覺到自己的爸爸媽媽是對的,是讓人尊敬的。
他才會對父母的意見非常在意,才會很高興參考父母的建議,對于父母的批評也能夠心悅誠服的接受。
2
到底什么情況下才可以打孩子?
雖然父母建立起了權威性,但是孩子也難免犯錯。那么,孩子犯了錯,到底該如何處理呢?要不要打?
首先,父母要記住一條不變的原則: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一個人如果沒有善惡終有報的信念,還相信什么呢?
孩子做對了事情,一定要給他獎勵;孩子做錯了事情,絕對不能放過。
有些父母,孩子做錯了事情不但不加以教導,還給他獎勵,這就是惡有善報。
父母都把這個因果關系整個扭曲了,孩子就很難樹立他的價值觀。
錯誤絕對不能輕易放過,這是為人父母共同的責任。不能以“愛”的名義,任由孩子錯下去。
所以,孩子要不要打這個問題,就很容易決斷了。打的合理就可以打,打的不合理根本不可以打。
比如有的小孩犯了錯,點他一下就通了,讓他有警戒心,自己就會管好自己。
就像鼓一樣,有的鼓輕輕一敲聲音很大,有的鼓敲破了都沒有聲音,響鼓不用重錘,輕輕一打就可以。
但是,有的小孩屢教不改。可能要打才能讓他引以為戒,那適當給點教訓也是無可厚非的。
通過責罵體罰這個手段來實現教育的目的,讓小孩明白自己的錯誤,父母的責任就盡到了。
但是體罰孩子不是目的,那是一種不得已的教育手段,其目的正是要讓小孩知道錯誤在哪里。
所以,父母打孩子前,一定要與孩子有語言交流,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里,犯了錯就要承擔責任。
有的父母火氣一上來就打孩子,很多孩子被打半天還不知道錯在哪。
父母也不指明原因,這是發泄不是責罰,甚至說成虐待也不為過。
我們的建議是小孩子要先警告,他若屢教不改,父母才可以考慮體罰,效果才好,要記住警告和教育的過程才重要。
3
為什么孩子第一次犯錯一定要糾正
孩子犯錯,父母還要堅持一個重要的原則:第一次犯錯絕對不能放過。
否則,當孩子第一次做了錯事,你沒有說他,第二次犯錯你說他,他就覺得很奇怪:為什么上次可以,這次不行。
在孩子的心里就會認為,那就是父母高興的時候就可以,不高興就不可以,以后他就會躲著你。
我們看到很多孩子老躲著爸爸,就是他覺得爸爸一不高興我就倒霉,不是我做錯了他才罵我。
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打他是因為他犯錯誤,不是不高興要打他,家長沒有理由因個人情緒打孩子。
但是,在孩子犯錯的一開始,家長就應該進行糾正,對該懲罰的行為要始終如一地進行,而且要說明孩子錯在哪里,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什么。
如果孩子第一次犯錯時,家長不及時糾正,長此以往就會給孩子造成這樣的印象:我做的是對的!
從而會導致他第二次、第三次犯同樣的錯誤,或者會讓孩子形成習慣。
當孩子已經養成了習慣,父母們再來指出錯誤,讓孩子改正,那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把第一次抓好,父母就能幫孩子杜絕很多不好的習慣,養成很多好的習慣,今后的教育也就會越來越輕松。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和第一責任人。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對于在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究其原因在父母身上都有所體現。
所以想讓教育好孩子,父母就需要先努力提升自己的品行,了解并踐行一些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才是對孩子一生負責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