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常收到淘寶發送的消息,提醒著距離我多遠的地方,又有一位小朋友走失了之類的。頻繁的看著這些走失的信息,讓我不得不為孩子的安全意識教育懸起一顆心。
暑假的時候,鄰居家一個4歲的小男孩,因為溺水從此離開了這個世界。剛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是震驚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現死亡離自己越來越近,開始驚慌一條條鮮活的生命從自己的視野里消失。
噩耗傳來的時候,我正在陪孩子看動畫片,沒過多久就回家奔喪了,幾十年的老鄰居,碰見這樣的事情難免會有所感觸。當我們看到孩子父母的時候,一陣心酸襲來。
孩子的那么已經哭到了失聲,凌亂的頭發和蒼白的臉龐,好像整個靈魂隨著孩子走了一樣,一旁攙扶著的丈夫,也是一副沒有留戀的樣子,“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疼痛,可以打垮一個人最后的勇氣。
聽丈夫說,孩子是因為一個人在河邊洗手,不小心跌落河中,才出現了這樣的事情。而當時孩子沒有求救,因為驚慌掩蓋了他的自救能力,一句“救命”沒能讓他活過來。
鄰居的事情讓我思考,孩子的安全意識薄弱,是從哪個環節開始出錯的呢?
一、孩子安全意識薄弱是孩子安全教育不到位
思想意識的欠缺,顯然是從教育上出問題的。如果鄰居的孩子知道一個人不能去河邊,或者不可以因為貪玩,在沒有監護人的情況下,一個人到危險的水域旁,那么悲劇的發生或許就可以避免。孩子的安全意識薄弱,家長不該繼續忽視安全意識的思想教育。
一位孩子因為貪玩,爬上了自家車的車頂,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在車頂戲耍了近十分鐘,就在路過一根桿子的時候,爸爸因為不知道孩子是不是會撞到,一時的疏忽,而讓孩子從此停留在了那個歡樂的瞬間。
今年夏天,某上市公司利用朋友身份的便利,把一位女孩兒帶到了上海某酒店,毀了孩子一生。太多的事例告訴我們,孩子的安全意識教育是保障生命安全的基礎,你還在讓孩子的生命處于危險當中嗎?
二、避免盲區:教會孩子警惕奇怪的熟人
父母總是告訴孩子“陌生人給的東西不可以吃”,“不可以隨便和陌生人走”,“不能在爸爸媽媽不在的時候和陌生人交流”等,強調陌生人給孩子安全帶來隱患的同時,家長們也應該思考“熟人”對孩子的生命安全造成的威脅。
由姚晨、馬伊琍出演的電影《找到你》,述說了一件保姆拐賣孩子的故事。姚晨飾演的是一位媽媽,她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給了保姆,卻不曾想這一交付,是幾十年的代價。而劇中的孩子,也是一位沒有安全意識的孩子。
因為過度的信任保姆,她才會和自己的孩子失去聯系,讓保姆有了可乘之機。熟人的身份讓我們更加放心、信賴,同時,也給有心之人犯罪的機會。
壞人不代表就是陌生人
衡陽一位小朋友在景區走失,但是當他看到警察過來的時候,他像遇到壞人一樣拼命的掙扎,事后警察問他為什么跑的時候,他回答到:媽媽說不能和陌生人走。
陌生人并不是壞人的代名詞,而熟人也不是好人的象征,真實的事例告訴我們,危險存在于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我們不能用標簽來固定一個人的好壞,學會分辨對錯,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才是根本。
三、安全教育不到位,各種危機紛至沓來
安全意識教育不僅是保障孩子生命安全的方式,同時,也可以讓孩子自保、維護他人安全。比如夏天的時候孩子們下水游泳,明明知道這是一件不可觸碰的事情,但是在同伴的慫恿之下,大多數孩子還是會踏出這一步的。
安全意識不到位對孩子的危害,沒有辨別能力
生命只有一次,或許有的孩子是知道的,因為他們見證過一個生命的出現和逝去,但是那些不知道生命可貴的孩子怎么辦呢?安全教育讓孩子懂得分辨危險環境,保障自身安全問題。
安全意識欠缺,孩子行為沒有規矩
前幾天到景區游玩,路遇一條天然的溪流,許多小朋友脫了衣服在里面玩耍,只見孩子拿著河里撿起的石頭,像另外一個小朋友丟過去。這樣的行為顯然是極度危險的,再小的石頭,一旦砸到了關鍵的地方,便會引起無法估量的后果。
安全意識教育不到位,影響的不是孩子單方面的安全問題,行為意識的欠缺,讓孩子成為了“危險”的主體,也能對他人生命產生危害。
四、加強孩子的安全教育,家長要從小事做起
加強孩子的安全意識教育刻不容緩,在每一天的生活里,我們都會遇到生命的挑戰。家長們這樣教孩子,從小事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識。
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比如丟石頭的孩子,如果他知道自己的行為會產生怎樣的后果,而后果需要自己承擔,那么他可能不會這么做。教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識,這也是責任心培養的一種方式。
提高孩子的辨別能力
對于所處環境、所面對的人,孩子需要具備一定的分辨能力,什么樣的人值得信賴,比如警察,而什么樣的情況不需要自己幫忙,比如問路的青年等,這樣可以有效幫助孩子提高安全意識,對生命安全有保障。
生命安全無小事,孩子的安全意識提高需要每一位家長的重視,別等孩子出事再后悔。生活中,加強孩子的“安全教育”,家長別再拖延,和孩子一起告別危機。
關于這個話題,您有什么看法?歡迎留言和我們一起分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