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的幼兒,開始從關注自己,到關注他人,關注環境及群體,在這個時期,幼兒敏感期主要集中在人際交互中所產生的認知上。
主要有以下分類:
一、人際關系敏感期(4-5歲)
幼兒在這個階段,關注的重點從物體逐漸轉移到人。
孩子從游戲中發現:交換和分享可以讓自己擁有更多的朋友,但是,有時候也會上當受騙,會出現不公平的現象。
于是,孩子們開始在交往中逐漸構建屬于朋友之前的承諾和規則,以便讓整個的游戲過程變得更加和諧。
人際交往敏感期是幼兒成長的一個重要階段,是孩子為建立后期社會關系所需要的一切能力,獲得重要的經驗和體會。
行為特點:
- 會出現因為“沒人跟我玩”而委屈;
- 出現“志趣相投”的小伙伴;
- 會出現一會兒打鬧得不可開交,轉眼又喜笑顏開玩在一起;
- 和小朋友相處的時候,會頻繁的出現打鬧和矛盾;
- 開始有特別親近的“好朋友”
- 會出現“孩子王”和“跟屁蟲”
教養策略:
1、千萬、千萬不要直接干預幼兒的社交行為,強行替孩子出頭不是在幫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當孩子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出現打鬧、矛盾的時候,可以引導幼兒自行解決,或者提示幼兒解決問題的辦法,不要強行替孩子解決矛盾和問題。
嚴重的問題可以在對等的層面去溝通,比如:
當兩個孩子出現矛盾,一方出現較為嚴重的傷害,那么需要和對方家長進行溝通、協調,而不是當著孩子的面,直接進行武力解決。
2、要格外關注幼兒的社交群體,防止幼兒被一些不良行為習慣的孩子帶偏。
在這個時期,家長非常擔心的一個問題是,孩子交到“壞朋友”怎么辦?
首先一定要強調,大人眼里的“壞”不一定是孩子眼里的“壞”。孩子對于好壞、對錯的標準往往和大人不一樣。
我們不能強行制止孩子交朋友,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接納孩子的朋友。學習做孩子的朋友,讓孩子習慣把心里話和小秘密和自己分享,這樣就可以極大化解“壞朋友”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及隱患。
3、在日常生活中,多聽聽孩子的意見、多和孩子分享孩子的游戲及快樂,培養孩子有主見!!
在這個階段,已經很明顯的看得出來,在幼兒群體中,很容易出現“控制”與“被控制”。
一群孩子在玩,總有一個“孩子王”,他們喜歡發號施令、主導游戲以及其他人在游戲中的角色分配,還有一些“追隨者”,他們習慣聽從、服從號令。
這就是人際關系里的“控制”與“被控制”的雛形。
在人際關系敏感期,幼兒還沒有完全定型自身在人際群體里的定位,“控制型”的孩子不一定每次都可以控場;“被控制型”也會反抗、“抗爭奪權”。
所以,在這個時期,一定要幫孩子建立社交原則的認知,培養孩子有主見、鼓勵孩子在游戲中,學會通過商量、學會一起建立游戲規則。
交互游戲的出現,代表著幼兒開始進入人際關系敏感期
二、拼讀敏感期(4-5歲)
在幼兒剛剛開始學習語言的時候,孩子可以把實物和語言鏈接在一起,這是幼兒對具體實物的認知和理解。拼讀,是幼兒對文字、符號的認知和理解,這是幼兒從具體的實物開始進入抽象的理解過程。
拼讀敏感期是幼兒閱讀、識字、數理邏輯建立高速發展的一個階段。
行為特點:
- 喜歡對一切文字、符號指指點點,并且進行拼讀;
- 看繪本的時候,開始不再僅限于圖片,開始指讀文字;
- 涂色的時候,開始注意邊界(在框框里進行涂色)
教養策略:
1、讓幼兒在自然狀態下進行拼讀練習。自然狀態?。?/strong>
走在路上、看書閱讀的時候、坐公交車的時候,當環境中出現的任何他感興趣的文字、符號的時候,都可以進行拼讀練習。
不強調刻意學習,不可以強制孩子一定要學會數多少數、認識多少個字等。
2、為孩子創建適合自然拼讀的環境,比如:家里多一些識字的掛圖、數字符號的圖形;增加繪本閱讀的時間等。
3、在繪本閱讀的時候,用“指讀”的方式,幫助幼兒更好的獲得拼讀的理解。
4、多玩一些數學邏輯思維的游戲,比如:數字接龍、交換游戲等。
拼讀不僅僅是識文認字,更是一種邏輯思維的構建。
孩子將實物和文字進行對應,并且能夠理解記憶,這是一種對應關系的理解,同時針對文字產生的聯想和推理。
5、以認為主!不強調書寫!
6、不要讓孩子在不適合的年齡去認字。
拼讀敏感期是幼兒第一次對抽象學習產生興趣。從具體的實物過渡到抽象的文字,在這個過程中,不能夠急功近利,不強調拼讀的數量,要特別關注拼讀的質量!
不要在意孩子認識多少字,而是應該看孩子是否保持對拼圖持續的興趣、拼讀獲得的知識面是否廣,拼讀獲得的知識是否理解等。
三、生命敏感期(4-4.5歲)
生命的誕生,是一件自然而神圣的事。對生命的尊重,是幼兒安全感的來源。如果孩子對于生命沒有好奇,不懂得尊重及愛護生命,說明幼兒內心是孤獨、無力、缺乏安全感的。
孩子會心疼一朵花、擔心下雨會把小螞蟻的窩沖走了、看到受傷的小動物就忍不住想去幫忙。
這些都是幼兒內心對生命的悲憫和尊重,說明孩子的內心,充滿了對生命的感動。
生命敏感期,幼兒對自我的出處和歸處、對生死會充滿疑問,同時會表現出幼兒內心最真實、最質樸的善良。
行為特點:
- 經典問題:“我是從哪里來的?”
- 特別喜歡接近小動物;
- 很容易出現“悲天憫人”的情懷
教養建議:
1、正面回應幼兒關于“我從哪里來”的問題。
在生命敏感期,給孩子建立正確的“生死觀”,可以通過繪本,讓孩子去了解生命是如何產生的,生命又是如何誕生的。
2、和孩子一起大自然,觀察更多的動物和植物,包括標本,并且引導幼兒對生命成長的過程進行描述;
3、利用生活中的點滴,培養幼兒的同理心,教孩子學會善良和愛,讓孩子知道,只有對生命負責,才是真正的尊重生命。比如:
不隨便傷害小動物、愛護花花草草、不打架、不惡意傷害別人、有禮貌等。
四、婚姻敏感期(4.5-5歲)
婚姻敏感期是人際關系敏感期的延伸。
幼兒婚姻敏感期的出現,意味著幼兒對自我、對性別有了初步的認知和了解,這是幼兒試圖了解感情的開始。
行為特點:
- 出現“我要嫁給爸爸”“我要娶媽媽”等言行;
- 對婚禮、婚紗以及婚姻的儀式、物品感興趣,和小伙伴玩結婚的游戲;
- 會在小伙伴中挑選自己喜歡的異性,并且表達自己的喜歡
教養策略:
1、和孩子一起談論婚姻里重要的因素:愛,但是不要刻意強調婚姻的實質。
讓孩子知道,結婚是長大之后的事,但是你可以喜歡他!如果人家不樂意,那么你可以換一個人喜歡!
當孩子知道“取悅”的時候,就是孩子懂得拿好吃的、好玩的去哄別人的時候,也不要大驚小怪。這是孩子在嘗試著了解感情中的交互關系。
2、適時的和幼兒科普性安全意識,讓孩子知道:背心和褲衩覆蓋的地方,不可以被別人觸摸。
喜歡別人,也不可以摸別人這些地方!
五、社會性關系敏感期(5-6歲)
社會性行為是幼兒從少數群體發展到多數群體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會通過協商、共同制定規則,約定共同遵守規則,形成合作意識。
行為特點:
- 熱衷角色扮演游戲:扮演警察、扮演醫生等
- 很在意輸贏
- 在合作一些游戲的時候,開始出現有目的的選擇隊友
- 有明確的喜好以及相對固定共同喜好的朋友
教養策略
1、在有條件的前提下,和孩子一起積極參與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讓孩子更加直觀的體驗更多的生活經驗。比如:帶孩子去跳蚤市場練攤、去農場進行種菜體驗、去一些福利機構進行福利活動、我是小交警等等;
2、引導幼兒建立正確的輸贏觀點。在這個時期,要特別強調,正確的鼓勵和贊美:鼓勵幼兒在比賽競爭中好的表現,不要強調名次。
3、安排幼兒在家里負責一些固定的家務事。比如:每周末要幼兒固定打掃院子、自己的房間自己收拾等。
4、和幼兒進行一些有分工、有策略的游戲,比如:下棋、讓幼兒安排家庭一日游的計劃、讓孩子主導參與策劃一次家庭成員的生日會等
5、充分授權并信任孩子。社會性關系敏感期,是幼兒獲得在人際交往中更多決策權的一種能力鍛煉。我們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重復信任孩子,并在一定的權限內,讓孩子學會思考、選擇并決定,從而鍛煉勇氣及信心。
4歲的幼兒,從個體發展進入到群體生活,孩子們需要重新爆發更多人際交互的能力以及獲得更多情感的體驗,他們開始從關注自我,到需要應對各種關系。
4-6歲敏感期的出現,基本上都是為了讓孩子在短期內獲得更多上述能力的練習機會,為成長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