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寶寶玩刀片,危險時刻,媽媽為啥選擇不吭聲?
導讀:家長們都說,“孩子靜悄悄,一定在作妖”,深有體會!有一次,我在做飯,吵完菜,我朝客廳里看,佑佑特別安靜,我悄悄朝他走過去,這一看,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兒。
1
三歲的佑佑,在我做飯的時候,不知道從哪里翻出來一個去球器,不可思議的是,他把它給拆開了,那是我第一次見到去球器的內部結構。
最令我感到心驚肉跳的,是他手上正拿著一組刀片。
我想上前阻止他,又怕嚇到他。
我壓迫自己的聲音堵在喉嚨里,干著急在旁邊看,他細小的手指捏著刀片輕輕地放回圓形的卡槽里,然后還試著轉動了幾下,竟然巧妙地避開了刀刃!
還好,我沒發現他手上和桌子上有血漬。
他重新組裝好之后,特別有成就感,一邊叫媽媽一邊舉起手中的去球器,這才發現我就站在一米遠的地方,他興奮地沖我喊,“媽媽,我看到了它的結構!我讓你看看啊!”
我這才一個健步竄過去,從他手中接走去球器!
真是太驚險了!
他沒有受傷,是運氣好沒有觸動開關,而且去球器電量不足,不然后果不堪設想!
2
我把佑佑拉到身邊,趕緊仔細檢查他的小手,確實沒有傷口,我才放下心來。
我問他,“你告訴我,你是怎么把它拆開的?”
佑佑手舞足蹈給我示范,“你這樣,一擰,轉一圈,就開了!”
我按照他的步驟打開了去球器,我問他,“你看到這是什么了嗎?”
佑佑說,“是刀!”
我再問他,“你不害怕把你的手劃破嗎?”
佑佑自信滿滿地回答我,“不會的,我可小心了,這樣輕輕拿,不能碰上邊,你說過,我知道的。”
我想到之前領著佑佑切水果,告訴過他刀應該怎么使用,所以他記得要避開了刀片鋒利的刃。
原來,他細小的指頭恰好能捏住兩個刀片中間的位置,這樣,刀刃只是挨著他的指甲,不會劃到他的肉。
真的是想想就后怕!
3
所以說,有孩子的家庭,一定要把危險物品放在孩子夠不到的地方!!!
我們這疏忽大意了,把去球器隨意扔進了茶幾的抽屜,孩子翻出來玩,幸虧沒出事!
那么,家里有哪些東西是要放好的?
一、電動工具:剃須刀、理發器、去球器、料理機等所有的帶電工具,所有的低位插座要包好。
二、易著火類:打火機、火柴、酒精、煤氣灶等。
三、刀具類:剪刀、切菜刀、水果刀等有鋒利刀刃的工具。
四、藥品:所有的內服和外用藥品,都要放在孩子夠不到的地方,包括水銀柱體溫計。
五、尖銳物:桌子的四角應提前用軟布包好,防止寶寶磕碰受傷。
六、水:不讓寶寶單獨在衛生間玩水,以防溺水。
尤其是寶寶一歲以后,一定要及時排查家里的危險隱患。但做好這些,是不是就高枕無憂了?
4
就像我們家佑佑之所以沒有被刀片劃傷,除了僥幸,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們向他科普過,刀具是什么樣的,應該怎么用?會造成什么后果?
所以,完全讓孩子不接觸,并不是萬全之策。
我們曾經專門給孩子講過關于安全教育的繪本故事。從他一歲起,當他有意識要探索世界時,我們就陪著他,認識并了解各種各樣的危險品。
拿刀具來說,最開始,我們給他提供了小板子和塑料刀,讓他切一些火龍果等容易切的水果。等他的手腕力量能控制使用刀具后,我們給他換了刀刃比較鈍的水果刀,讓他在一旁輔助切蔬菜。
只有親身體驗,才能明白何為危險。
我們常給孩子做安全教育,卻往往止于說教,以至于孩子在好奇心驅使下,一而再再而三以身試險。
所以,雙管齊下,才是真正為孩子保駕護航!
關于對寶寶的安全教育,你是怎么做的?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