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大價錢請心理咨詢,本想治愈孩子的創傷,沒想到14分鐘的咨詢不僅沒療效,反而讓孩子情緒崩潰。更讓人氣憤的是,投訴維權還遭遇重重阻力。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在線心理咨詢亂象,到底該如何規范?
家長急于治愈孩子,高價購買三恩教育咨詢服務
對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長們向來重視。上海的陳先生就是這樣。眼看自家孩子因學習壓力大而出現焦慮抑郁,他心急如焚。恰巧在社交平臺看到一些家長分享孩子通過心理咨詢康復的案例,陳先生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加好友咨詢具體情況。
沒成想,好幾個自稱是家長的網友,都不約而同地推薦了一家叫"三恩教育"的機構。他們聲稱孩子在那里接受咨詢后明顯好轉,現在已經恢復正常。聽起來像是孩子的救星啊!陳先生來不及多想,連忙花了12000塊錢,購買了三恩教育的心理咨詢服務。
14分鐘"暴力"咨詢,孩子情緒崩潰
付完款的當天下午,三恩教育便在線上跟陳先生溝通了孩子的情況。其實孩子最近學業壓力大,加上陳先生自己教育方式不當,導致孩子產生了焦慮抑郁的情緒。陳先生如實相告,希望能盡快為孩子做心理疏導,以平穩迎接三天后的期末考試。
雙方約好當晚6點,在騰訊會議上進行線上咨詢,原定時長1小時30分鐘。可誰曾想,實際咨詢只持續了區區14分鐘,就因孩子情緒太過激動而被迫中止。
原來,咨詢師上來就用一些"暴力式""揭傷疤"的提問方式,比如"你爸爸罵你最難聽的話是什么?""你爸爸讓你最痛苦的是什么?"諸如此類。這些問題直戳孩子的痛處,讓他瞬間變得煩躁不安、情緒激動,甚至大發脾氣。
陳先生大為震驚,這樣的咨詢方式完全違背他的初衷,非但沒有疏導孩子,反而加重了孩子的創傷。他當即叫停,并在第二天向三恩教育提出了退款要求。
退款遭拒,公司要收10%服務費
然而,退款之路并不順利。陳先生反映,他提出退款后,群里一位督導聲稱要了解情況再回復,但之后就再也沒了下文。眼看著一周過去了,三恩教育終于肯回應了,但態度卻是:可以退款,但要扣除10%的咨詢采納服務費。更詭異的是,咨詢指導群被解散,還有不明身份的網友跑來給陳先生"支招"。
陳先生對這個服務費很是不滿。在他看來,三恩教育僅做了一次疏導,不僅沒效果還適得其反,給孩子造成了二次傷害,憑什么收費?何況按照合同,三恩教育應該先制定親子教育指導方案,經他認可后才能實施。但他們啥方案都沒給,就直接上手咨詢了。
記者聯系到三恩教育多位工作人員,他們表示因為陳先生著急,當天就要求進行疏導,來不及出具方案。目前他們同意退款,但咨詢后需要收取10%的分析服務費。
此外,三恩教育還堅稱,為陳先生兒子服務的心理咨詢師經驗豐富,孩子情緒波動很正常,屬于"對癥治療"。咨詢師本人也認為,陳先生是反應過激,不愿正視自己才是孩子的"加害者"。情感療愈就是要讓孩子回到受傷的過程中去釋放,整個過程都在可控范圍內。
專家:咨詢流派多,對抗情緒大的要循序漸進
面對三恩教育的說法,記者請教了幾位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他們指出,線上線下咨詢都要關注當事人的表情、情緒、肢體語言等,然后循序漸進地干預。尤其對于有抵觸情緒的,更要考慮其承受力,區分不同治療模式,找準問題誘因,對癥下藥。
據悉,目前心理咨詢已經衍生出眾多流派
和技術方法。該案例中采用的"暴露療法",需要在咨詢雙方建立穩定關系的基礎上,才能操作,不能急于求成。而陳先生案例的當務之急,是修復親子關系,家長應學習新的溝通方式,也可以尋求學校心理老師幫助。
另外,在選擇心理咨詢機構時,消費者要多方了解其背景資質、咨詢師的經驗等,最好實地考察。如果分辨意識不足,建議去當地精神衛生中心或醫院就診。記者查詢發現,三恩教育去年5月還因虛假宣傳被主管部門處罰,這也引發人們對其專業度的質疑。
心理咨詢亟待規范,維權舉步維艱
陳先生的遭遇,折射出在線心理咨詢領域的諸多亂象。一些機構打著關愛學生心理健康的旗號,實則缺乏專業操守和規范,給孩子們造成了二次傷害。更有甚者,還設置種種"陷阱",讓維權之路舉步維艱。
究其根源,監管缺位難辭其咎。在線心理咨詢作為新興行業,尚未被納入法律法規的框架內。機構的準入門檻、人員的執業標準、咨詢的流程規范等,都亟待明確。否則亂象叢生,受害的只能是脆弱的孩子們和焦慮的家長們。
同時,作為消費者,我們選擇心理咨詢服務時也要擦亮眼睛,不能被夸大其詞的宣傳和所謂的"神奇療效"所蒙蔽。孩子的心理健康不是兒戲,需要我們以審慎的態度去對待。只有監管跟上、機構規范、家長理性,在線心理咨詢這片藍海,才能真正造福大眾。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醫生"
今天的孩子們,生活在一個競爭愈發激烈的時代。來自學業、人際、家庭等方面的壓力,如影隨形。心理問題頻發,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在此背景下,很多家長把希望寄托在心理咨詢上,指望通過"花錢買服務"的方式,快速治愈孩子的創傷。
但我們不要忘記,孩子最初的心理創傷,往往來自父母的失當管教。打罵、否定、冷暴力……這些都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留下難以愈合的傷口。所以與其把心理咨詢當作靈丹妙藥,不如反思我們自身的教養方式,學會用愛與尊重來澆灌孩子的心田。
畢竟,再專業的心理醫生,也比不上陪伴在孩子身邊的父母。孩子最需要的,是家人給予的安全感和歸屬感。只要我們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用開放平等的方式與孩子交流,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有時候,一個擁抱,一句鼓勵,就能融化孩子心中的堅冰。
網絡時代,心理咨詢服務如雨后春筍,良莠不齊已成常態。面對魚龍混雜的市場,我們究竟該如何守護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任由資本和利益裹挾,還是拿起法律和監管的利劍?作為家長,又該如何去甄別優質機構?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