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才跟你說過,你今天怎么又犯了?”“跟你說了多少遍不讓你xxx,你怎么又xxx啦?”這樣的情景,這樣的話語你有沒有熟悉的感覺?有些可能是我們對孩子說過的,有些可能是我們的家長曾對我們說過的。你有沒有無意識下也曾變成過那個你也曾討厭過的父母?
昨天小寶訂正卷子,跟他說錯誤的就改在空白處,別把錯的擦掉,這樣可以記住上次是哪兒錯了,結果剛說完孩子就不記得,而且連續好幾次,第二天、第三天接茬犯。在我溫柔細語的叮囑下,孩子改不過來,終于我有點憋不住,怒火中燒批評了孩子,看著孩子弱弱的眼神我心中一陣愧疚。晚上我在反思,這次“教育”給孩子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并不是那個不應再犯的小錯誤,而是媽媽嚴厲的斥責,這就好像兩個成年人吵架,為什么吵的已經忘了,而記住最深的是吵架過程中那些傷人的話。想想自己也不是故意的,為什么沒忍住?那么對待孩子犯錯,重復犯錯我們做父母的到底該怎么做?教人育己,聰明的父母應該這樣做:
第一,聰明父母一定要從思想上深入明白斥責孩子犯錯的危害性是非常大的。
孩子犯錯時家長的斥責,直接傷害的是孩子的自尊自信,是孩子對當下犯錯的這件事不敢再去正視的勇氣,孩子很可能以后會在眼下犯錯的這件事上去抵觸和逃避。比如他考試不好你罵了他,他就可能為了不挨罵去隱藏成績,篡改分數,撒謊等等。長遠傷害的是孩子敢于去試錯,不敢給自己機會去嘗試去挑戰的能力,這很有可能直接限定了他的人生天花板。因為人腦里有個保護機制,就像你看到一團火,你是不會去摸的,因為你的大腦會給你反饋,你摸了就會被燙的情景和感受,而對小孩的批評指責在大人看來可能只是一句話,一次情緒上不滿或失望的發泄,但在小孩的心里就是“天要塌了”的感受,越深的傷害和挫敗感越會激活孩子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給他大腦一個“只要犯錯天就要塌了”的閉環反饋。這就是人自我否定、自我懷疑和逆商差的根源。很多年后孩子已經不會記得小時候發生了什么,但這個大腦中的烙印會一直跟隨他,在他每當遇到挑戰,要有新的嘗試的時候就會立馬被激活,跳出來告訴他你別去。所以大人一定要從認識上明白斥責孩子犯錯的危害性是非常大的。相反,聰明的父母應該盡量讓孩子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多去試錯,知道了有些事情的危害,孩子才不會去犯,比如小刀危險會割破手,可能割破了孩子就知道疼痛的感覺,腦回路告訴他這個物品是危險的不能再碰。以后相類似的問題孩子就可以避免。
第二,聰明的父母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一定要管控好自己的情緒。
孩子犯錯,常常繃不住的都是父母。孩子犯一次錯,有的父母還能和顏悅色說,孩子接連犯同一個錯,家長的心態就崩了,直接“炸”開。有的為了讓孩子加深印象不再犯,甚至會忍不住狠狠罵,狠狠打。氣頭上父母常常是一股腦上去就一通說,孩子其實除了在感受父母打罵外什么都沒記住。聰明父母這時候應該盡快遠離“事發現場”,緩和一會兒。想想危害,然后想清楚自己該說什么了再去和孩子交流。時間最好間隔半個小時,地點最好換個房間之類,這樣有助于你和孩子情緒的穩定。
第三、聰明的父母會從言語循循善誘。
當孩子犯錯時,其實他也是有挫敗感的,這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急著否定,而是要給孩子一個正向的拉力。我們想想,如果你犯了錯說“你不對,我來教你”和“你可以更好,我來教你”哪個更容易被接受?孩子不小心犯錯時,聰明的父母要給出你的“黃金”的話“沒關系,失誤是難免的,我們來看一看下一次怎樣能夠更好。”讓他知道失誤不等于錯誤,人要追求的是不斷改進提升自我,而不是追求這過程中的萬無一失,這樣他一輩子任何挫折都能成為他成功路上的跳板。
李玫瑾教授曾經分享過,一個孩子重復犯錯,可能源自一個家長的吼罵加深強化了他的印象。成人80%的心理問題,處理情緒的能力和一輩子能成就多少事,大都源自小時候家長的印象。我們常常希望有人能包容我們的錯誤,那么是不是也該多些耐心去包容我們的孩子。不是一次,是一次又一次地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