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大概是受了納蘭性德《長相思》的指引,我和愛人從遼西小城驅車上高速,直奔山海關。
插畫<杜敏
“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山海關,又稱榆關、渝關、臨閭關,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自古便是連接東北與華北的咽喉要地。明清以來,人們習慣稱山海關以西地區為“關內”,相對的東北地區為“關外”。如今時代變遷,交通發達,“關內”同“關外”的界限漸趨模糊,我們心之所向,便可成行。
小車一路疾馳,左轉右彎,省道、國道、匝道,過大橋,穿團霧。300余公里,5個多小時,終見“天下第一關”真容。
走近它,城門一隅那一排滄桑的酒壇和滿地碎裂的瓷碗,令人頓生一股豪氣。真想痛痛快快地飲幾碗闖關酒,親自見證傳說中的“摔碗一上手,山都抖一抖”。
仰望雄關,碧瓦青磚,斗拱飛檐,蔚為壯觀。青灰的城墻于無垠的原野蜿蜒伸展,大有舍我其誰的氣勢。正門之上,“天下第一關”巨匾高懸,筆力蒼勁遒健,與城樓風格渾然一體。只是,匾上并未留下落款。關于題匾之人,眾說紛紜。一位當地老人說,此匾由明成化年間進士蕭顯所題。當年蕭顯大筆揮毫之后,叫人把巨匾掛上城樓,卻發現“下”字少了一點。正當圍觀者議論紛紛之際,蕭顯抓起一塊麻布,揉成一團,蘸上墨汁,往上奮力一拋,恰好就打到了點的位置上。明知傳說的真實性有待考證,但看到老人篤定的神情,我選擇了相信。
沿石階登臨關樓,舉目四望,龐大的關隘城防體系盡收眼底。雄關構筑嚴謹,布局巧妙,前防后衛,此呼彼應。護城河外草木叢生,蓊郁蔭翳,卻也心甘情愿地臣服在它的腳下,生生世世,歲歲年年。我學著長矛手的樣子,雙腿弓步,左手在前微曲,右手在后高高揚起,仿佛自己便是那“人在城在”的守城士兵,目光銳利,堅如磐石。愛人則學著弓弩手的樣子,手臂上的肌肉繃得緊緊的,眉眼之間,盡是“威武不能屈”的倔強。
山海關,是山之關,亦是海之關。它北倚燕山,南連渤海,緊緊環護著雄關背后遼闊的中原腹地。山襯著海,一碧千里,蒼波無際;海托著山,峰巒高聳,簪云穿霧。攜手行于磚鋪馬道上,撫摸著城樓上的青磚,凝望著寬闊的城道,一幅幅畫卷展現在眼前:秦的軍隊、唐的兵陣、明的大纛……恍惚間,我似乎聽到箭鏃呼嘯、戰馬嘶鳴,仿佛看到刀光劍影、烽火狼煙……原來,登高不但能望遠,還可遙想從前。(作者:李娜;編輯:楊碩)
長城多元文化體驗之旅
線路組成:遼寧(廣寧城、清河城等)—內蒙古(雞鹿塞、光祿塞、居延遺址【內蒙古部分】、元上都遺址等)—河北(山海關、大境門、喜峰口、來遠堡、倒馬關等)—山西(得勝堡、殺虎口、雁門關等)—陜西(榆林款貢城等)—寧夏(鎮北堡、清水營堡、花馬池城等)—甘肅(漢長城玉門關及烽燧、漢長城陽關烽燧、敦煌懸泉置遺址、居延遺址【甘肅部分】等)—青海(貴德古城等)—新疆(北庭故城遺址、拉依蘇烽燧等)
線路特色:長城是安定與和平的保障,更是文明交融的豐碑。自秦漢至明清,長城守護著商業貿易路線的暢通無阻,留下茶馬互市促進民族融合發展的濃墨重彩的一筆,也見證了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中原文明與西域文明的交融發展,成為不同文明互通有無、交流互鑒的場所。本線路選取了絲綢之路、萬里茶道、遼西文化走廊等商貿道路上的重要邊關、古城,展現不同歷史時期長城內外的多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