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常聽到有人問,”哎,你是屬什么的“,這其實就是問你的生肖是什么?我們中國人都講究屬相,屬相也叫生肖,十二生肖我相信大家應該都能夠倒背如流了,”鼠、牛、虎、免、龍、蛇、馬、羊、猴、雞、狗、豬“,每一種屬相都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傳說,也逐漸成為中國人的民間信仰,那為什么十二生肖是十二個,而不是十一個或八個、九個呢?這其實是由十二地支所決定的,這一期就和大家來聊一聊什么是天干與地支?
我前面講十二生肖為什么是十二個,而不是其他的數量呢?其實這是按照十二地支來決定的,十二地支又是誰制定的呢?十二地支其實是軒轅黃帝發明的,軒轅黃帝一統華夏后,命令他的兩個大臣,一個叫容成,一個叫大橈,容成制定了歷法,大橈制定了甲子。
那甲子就是天干地支,天干是十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十二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天干地支簡稱干支,因為天干的第一個是甲、地支的第一個是子,所以天干地支又稱為甲子,他最早是源于古人對天象的觀測,最早是用來紀日的,后來慢慢的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干支紀年歷法,十個天干和十二個地支依次相配,剛好組成六十個基本的單位,也就是六十甲子。
《說文解字》上面解釋,十個天干是萬物生長的一個過程,好比一個人甲是人頭、乙是脖子,丙是人的肩、丁就好比是人的心臟,戊就像人的肋骨、己就像人的肚子,庚就像人的肚臍、辛就像人的大腿、壬就像人的小腿、癸就像人的腳。
十二地支也同樣是表示萬物從開始出生、生長、茂盛到衰落、結束的一個過程,比如子就像是萬事萬物剛剛開始滋生、陽氣剛剛開動,丑是事物開始發動,到寅的時候,陽氣發動,到卯的時候萬物就冒出了地面,這就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次序和規律。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②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間信仰觀念,表現在婚姻、人生、年運等,并以此形成一種觀念闡釋系統,成為民間文化中的形象哲學。
我們前面講了天干地支用來紀年,干支紀年以天干和地支組成共60個干支紀年,以此往復,60年為一個輪回,干支紀年一個周期的第一年為”甲子“,第二年為”乙丑“,以此類推,60年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后重復使用,周而復始。
干支紀月是由十二時辰紀月發展而來的,在古代十二時辰紀月即為月建,干支紀月的推算也比較容易,每年的各月地支都是固定的,只要推算月的天干配固定的每月地支就可以了,推算還有一首歌訣:甲乙之年丙作首、乙庚之歲戊為頭、丙辛必定尋庚起、丁壬壬位順行流、更有戊癸何方覓、甲寅之上好追求,干支紀月與干支紀年始于立春相對應,注意干支紀月法采用每個地支對應二十四節氣自某節氣至下一節氣,以交節時間定起始的一個月期間,不是農歷的某月初一到月底。
干支紀日是60日大致合2個月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之后重復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干支紀日比起記載某年某月某日,其優勢是非常容易計算歷史事件的日期間隔,以及是否有閏月的存在,因為農歷每個月29或30日不定,而且有沒有閏月也不知道,如果日期跨月,則計算將會非常困難,至于某月某日和干支的對應,則可以查萬年歷
干支紀時就是60時辰合5日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之后重復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必須注意的是子時分為0時到1時的早子時和23時到24時的晚子時,所以遇到甲或己之日,0時到1時是甲子時,但23到24時是丙子時,晚子時又稱子夜或夜子。
天干地支的發明影響非常的深遠,已應用到歷法、術數、計算、命名、占卜等各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