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朋友名字里有這個“茜”字。就問她怎么讀,她說讀“qian”。
國外有個電影《茜茜公主》,讀作“xi”。
查查《說文解字》,《康熙字典》,這個字讀音都是“qian”。
那么“xi”這個讀音怎么來的呢?
百度一下,關于這個字讀音的很多解釋是,用于外國女人名字時讀“xi”。
忽然想到魯迅先生有一篇文章《咬文嚼字》,其中寫到:以擺脫傳統思想的束縛而來主張男女平等的男人,卻偏喜歡用輕靚艷麗字樣來譯外國女人的姓氏:加些草頭,女旁,絲旁。不是“思黛兒”,就是“雪琳娜”。
我就猜想,賦予茜字“xi”這樣的讀音,是不是民國時期翻譯者的創作呢?
翻譯外國人的名字要用到“xi”這個音,而中文中“xi”這個讀音的字又不好找草頭,女旁,絲旁的,即便有,如媳、細,又太不洋氣。那么索性讓茜讀成“xi”,與土包子們劃清界限,既與洋大人接軌,又體現了創新精神。
也有另一種做法,就是翻譯外國人名字時,找個讀音相似的中國姓氏放上去。魯迅先生謂之“百家姓的威力。”
從人名到國名,美國、英國、法國、德國,這幾個侵略中國的國家用了最好的幾個漢字。光看名字,人們是容易產生錯覺的。
還得講個平等,還得講個實事求是。
閑話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