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名字】:卻之不恭
【成語拼音】:què zhī bù gōng
【成語注音】:ㄑㄩㄝˋ ㄓ ㄅㄨˋ ㄍㄨㄥ
【成語釋義】:卻:推卻;謝絕。指對別人的邀請、贈與等,如果拒絕接受,就顯得不恭敬。
【成語出處】:《孟子·萬章下》:孟子曰:“恭也。”曰:“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曰:“尊者賜之,曰‘其所取之者,義乎,不義乎’,而后受之,以是為不恭,故弗卻也。”
解釋:孟子認為對人應該恭敬。萬章說:“一再推卻,拒絕別人的禮物是不恭敬的,為什么?”孟子說:“高貴的人送東西給你,你如果拒絕就是不恭敬的,因此你應該接受。”
【成語用法】:作謂語、賓語;常與“受之有愧”連用。
【近義詞】:盛情難卻、受之有愧
【反義詞】:置之不理
【成語造句】:既然大家都這么看得起我,推舉我出來帶領大家,我只好卻之不恭了,我一定不會辜負大家對我的期望,帶領大家一起富裕起來。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的孟子,他是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圣”。
孟子有一個學生叫萬章。萬章是孟子高足弟子,一生追隨孟子,為孟子所喜愛。關于他的事跡,史書是這樣記載的:“孟子去齊,絕糧于鄒薛,退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萬章對整理、編著《孟子》一書有一定貢獻。《孟子》一書共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容。《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
在《孟子》里《萬章》篇中,記錄了孟子與人談論人際交往的問題:“孟子曰:“恭也。”曰:“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曰:“尊者賜之,曰‘其所取之者,義乎,不義乎’,而后受之,以是為不恭,故弗卻也。”意思是說:孟子認為對人應該恭敬。萬章說:“一再推卻,拒絕別人的禮物是不恭敬的,為什么?”孟子說:“高貴的人送東西給你,你如果拒絕就是不恭敬的,因此你應該接受。”
于是有人根據這個故事總結出成語”卻之不恭“,用來指對別人的邀請、贈與等,如果拒絕接受,就顯得不恭敬。
【成語接龍】:卻之不恭→恭而有禮→禮為情貌→貌似強大→大中至正→正中下懷→懷丸操彈→彈絲品竹 竹報平安→安不忘危→危于累卵→卵與石斗→斗麗爭妍→妍姿艷質→質傴影曲→曲不離口 口不二價→價值連城→城下之盟→盟山誓海→海不揚波→波光鱗鱗→鱗次櫛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