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2年,隨著東京城的淪陷,靖康之恥徹底爆發,北宋也徹底被金國控制,宋徽宗、宋欽宗及皇室宗親均被押送至金國。
而原本在金軍二次南下時,奉命前往金營求和的趙構,在得知靖康之恥爆發后,則是輾轉到了應天府,在元佑皇后的指定下登基即位,改年號為建炎,南宋也由此建立起來。
后世之人經常將靖康之恥前后的宋朝,稱作為北宋和南宋以此來區別兩個同根同源但不同政權的王朝。南宋與北宋兩者之間,究竟有怎樣的區別呢?為何南宋和北宋同根同源但卻政權大不相呢?
公元1125年金太宗完顏晟為了摧毀北宋政權,將大宋改為“大楚”,并扶持了時任中書侍郎的張邦昌為大楚的皇帝,但真正控制大楚政權的人是金太宗完顏晟,張邦昌手中并無實權。
張邦昌被迫當了大楚皇帝以后,內心惶恐不安,但迫于金國的壓力,始終不敢反抗。直到金國大軍帶著北宋皇室貴族一同回到金國之后,張邦昌才想到了一個自救之法。
在封建王朝統治時期,一直有“受命于天”的說法,世人認為君主的權力是上天賜予的,君主是被上天選為統治者的,而繼承君主統治大權的人,還必須是君主的親屬。
由于金國擄走了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及后宮所有嬪妃與皇室后代,張邦昌實在找不到可以暫行君主權力的人,于是便打算讓流落在外的康王趙構繼承大統。
可張邦昌雖被立為大楚皇帝,但他手中并無實權,身份也不足以服眾。為了讓趙構能夠順利登基,張邦昌不得已前往民間,尋找一名被廢出宮的妃嬪。
宋哲宗在位時期,因為寵愛婕妤劉氏,而疏遠了皇后孟氏。后來劉婕妤為了除掉孟皇后,誣陷孟皇后在宮中下咒謀害宋哲宗,孟皇后因此被廢。
正因孟皇后被廢黜,所以一直居住在冷宮中,這才在靖康之變中幸免于難,但她也在戰亂中流落民間。
宋徽宗繼位為帝之后,在皇太后向氏的授意下,下旨恢復了孟皇后的身份。
張邦昌要找的人正是孟皇后,多番打探后,張邦昌才找到了孟皇后的住處。孟皇后見到張邦昌后大驚,得知張邦昌來意之后更是害怕不已,連忙拒絕了張邦昌。
這時,張邦昌對孟皇后說:“國家已經走到滅亡之際了,此時除了扶持流落在外的康王,我們別無選擇!”
孟皇后深知宋朝已然岌岌可危,多番糾結后才同意了張邦昌的建議,以元祐皇后的身份下旨命康王趙構繼承大位。
靖康2年5月初,康王趙構在應天府登壇祭天,正式繼承大位,南宋政權也在這一天正式建立。
雖說北宋與南宋都是趙氏一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但因為北宋在靖康之變中被滅,金國也趁機建立了大楚政權,所以在史料記載中,北宋和南宋是兩個相連但不同的王朝。
雖為同根生,但北宋和南宋之間的差別很大,無論是政治、軍事、文化、經濟還是疆域,都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朝廷內部也出現了許多改革與變化。
從政治方面來說,南宋基本上是繼承了北宋的制度,依然是采取“三省六部制”,君主之下為丞相,丞相之下為中書、門下、尚書三省,而尚書省下則設立兵部、禮部、吏部、刑部、工部和戶部。
但因南宋建立后,統治疆域范圍變小,國庫也吃緊,所以許多官職被省略了。在宋高宗趙構統治時期,三省的管理者大多空缺,大部分朝廷政務都是由丞相與六部尚書處理。
建炎三年,宋高宗趙構經受了統治生涯中最大的挑戰,時任殿前都指揮使的苗傅與威州刺史劉正彥發動兵變,逼迫宋高宗趙構禪位于年僅三歲的太子趙旉。
苗劉兵變成功之后,小皇帝趙旉也成為了苗傅和劉正彥的傀儡,為避免權力分散,苗劉二人將三省中的中書省和門下省合二為一,南宋也變成了一相二省六部的制度,這項制度一直持續到宋孝宗時期。
宋孝宗繼位后,再次對“三省六部制”進行改革,宋孝宗下令將丞相增添至兩位,原本的左仆射與右仆射職位,直接更改為左丞相與右丞相。
除此之外,宋孝宗還廢除了侍中與中書令,尚書令因無實權,且長期空缺,也成為了一個虛稱。
在北宋初年,宋太祖趙匡胤為治理黃河水患,設立了諸多官職,除了水利官、水工官等常規官之外,還設立了專門的都水監。然而,這些官職到了南宋時期,全都被革除了。
靖康之變時期,金國大軍迅速攻破東京城,而駐扎在黃河流域的北宋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原本最富饒的河南東部,也被戰火燒得破敗不堪。
南宋建立后,宋高宗趙構拒絕回到東京,而是在南京應天府登基,南京也因此成為了南宋時期的首都。
由于官員和軍隊紛紛從東京撤退,導致河南一帶無人管轄。北宋時期為了治理黃河水患,每年都會修建河堤,但這一傳統從南宋南遷開始,便不復存在。
由于南宋朝廷無力治理黃河,導致黃河沿岸常年受到水患的摧殘,在歷史上富饒了兩千多年的河南地區,一下降為了南宋時期最貧窮的地域。
南宋南遷對河南地區自然是百害無一利,但江南一帶的經濟卻趁機發展起來了。
北宋時期的商品經濟本就發達,朝廷不僅給了商業發展最大的自由,同時也頒布了相應的稅收政策,讓商人免遭官員的剝削,所以北宋時期的商業發展才會如此輝煌。
原以為南宋會因為國力孱弱,出現經濟倒退的情況,沒成想南宋時期的經濟卻更加發達。
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棉紡織業,當時得到了南宋朝廷的大力支持,棉紡商品的交易量也與日俱增,可以說長三角地區的經濟如此發達,是在南宋時期就已經打好了基礎。
正是因為首都的遷移,以及兩大首都的優勢不同,所以北宋和南宋的經濟發展,呈現出兩種完全不同的面貌。
北宋定都東京,所以東京一帶最為繁華,黃河水患得到有效治理后,黃河流域也因此成為了北宋時期最發達、繁華的區域,商品經濟也基本上都集中在黃河流域。
而長江流域的經濟發展在北宋時期,遠比不上繁華至極的黃河流域,但隨著東京淪陷、南宋定都南京,黃河流域的輝煌一去不復返,長江流域則迎來了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
從現在的眼光來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距,跟宋朝時期的動亂與遷移有著密切關系,經濟重心的轉移極大程度影響了兩大流域的經濟發展,這種影響力甚至持續到了今天。
盡管宋朝的經濟非常發達,商業給朝廷帶來的收入也遠超農業,但是我國在宋朝時期,依然是一個農業大國,而南宋和北宋不僅疆域不同、首都不同,所面臨的困境也不同,所以在農業生產上也有很大的差異。
北宋時期,北宋統轄的疆域高達280萬平方公里,到了南宋時期,南宋朝廷只剩下大約200萬平方公里的疆域。
在宋高宗趙構統治時期,南宋與金國簽訂了《紹興和議》。在這份不平等條約中,金國要求宋高宗趙構向金國俯首稱臣,每年還需向金國上貢25萬兩白銀。
而對南宋來說,《紹興和議》中最為致命的一條,是將最富饒、發達的北方城市,也就是如今的秦嶺黃河一帶、山東省全境等地,全都割讓給金國。
北宋時期因為疆域遼闊,所以農田面積非常大,宋真宗趙恒引進了占城稻以后,糧食產量也與日俱增了。
然而,糧食產量最多的秦嶺黃河一帶均被金國占領,南宋的糧食產量幾乎清零,南宋朝廷不得不想辦法解決糧食產量的問題。
由于南宋的疆域遠不如北宋時期遼闊,農田數量也銳減,南宋因此開啟了與北宋完全不同的糧食種植方式。
隨著都城從東京遷移到南京,糧食種植的重心也放到了江南一帶,當時的蘇州、湖州靠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成為了南宋時期水稻產量最高的兩大城市。
長江一帶本身降水充足,耐旱的占城稻在這里失去了優勢,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高產的水稻。南宋朝廷結合了長江沿岸城市的地形發明了梯田,力求用最少的土地養活南宋的子民。
到了宋孝宗趙昚統治時期,南宋已經培育出了上百種水稻品種,水稻也成為了南宋時期產量最高的糧食。
隨著水稻種植經驗越來越豐富,南宋的水稻產量也越來越高,養活南宋子民更是綽綽有余。
而金國的侵略對南宋造成的損失遠不止經濟和農業方面,宋朝的軍事結構也因此改變了。
宋太祖趙匡胤親身經歷了五代十國的戰亂,他也是兵權到手后才黃袍加身,成為了大宋的開國皇帝,所以趙匡胤深知武將手握兵權,對君主來說是巨大的威脅。
建隆2年7月初9,宋太祖趙匡胤在晚朝過后,留下了石守信等手握兵權的禁軍統領在宮中用膳。
酒足飯飽后,趙匡胤卻突然變了臉色,憂心忡忡地說:“我這幾天睡得不安穩,總是想起陳橋兵變的場景,生怕哪一天,我也成為兵變中的刀下亡魂啊!”
石守信等人都知道趙匡胤所言何意,紛紛起身跪在地上請罪,石守信擔憂地看著趙匡胤說:“陛下您是天子,我們對您唯命是從,只盼陛下給我們指條明路。”
趙匡胤連忙扶起石守信說:“你們的忠心我都知道,你們建功立業也辛苦了,不如放棄兵權,拿著賞賜置辦些宅院,去過安穩的日子。你我是一同上陣廝殺過的兄弟,孩子們也漸漸長大了,若有合適的,你我兩家結為姻親,豈不美哉?”
石守信等人深知此事再無轉圜的余地,于是紛紛交出兵權并遠離朝堂了,趙匡胤也靠著“杯酒釋兵權”,將兵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了。
為了防止武將發動兵變,趙匡胤將兵權交給了文官,行軍打仗之時,也是一文一武坐鎮軍營,他們互相配合的同時也互相牽制,這也是宋朝時期獨有的制度。
這一制度發展到南宋時期,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是兩代開國皇帝的不同經歷導致的。
武將出身的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得皇位,所以趙匡胤從始至終防范武將,而且北宋初年,朝廷缺乏的是治理國家的人才,所以北宋時期一直是“重文輕武”,文官的地位遠勝于武將。
養尊處優的趙構經歷了靖康之變后,看到了文官帶兵打仗的弊端,所以趙構格外器重武將。再加上南宋時期,金國大軍頻繁來犯,武將對于南宋來說至關重要,南宋也將北宋時期流傳下來的“重文輕武”改為了“重武輕文”,南宋時期的武將這才得以掌控兵權。
而在軍隊結構方面,南宋和北宋也有所不同。北宋時期,北宋邊境雖然戰亂不斷,但是并未影響到北宋朝廷的統治,戰火始終沒有蔓延到中原,以至于北宋朝廷忽略了騎兵的重要性。
金國、遼國和后來的蒙古帝國,都有非常強悍的騎兵隊伍,而北方地區本身地勢平坦,很適合騎兵作戰,只是北宋時期的騎兵非常少,基本上都是以步兵為主。
到了南宋時期,趙構意識到騎兵的重要性,所以下令組建騎兵隊伍,同時也縮減了步兵的規模。
當時負責訓練騎兵的大將軍,正是忠肝義膽的岳飛。岳飛也是率領騎兵隊伍,成功收回了山西、山東等地。然而,岳飛千辛萬苦收復回來的領地,全都在《紹興和議》中被割讓給了金國。
由于北方城市不斷被占領,南宋不得已將發展重心南遷,同時也著重開發沿海城市,比如廣東、福建一帶。
因為兩宋時期的經濟非常發達,所以船只制造業也發展起來了。在靖康之變中,趙構就是乘坐船只從黃河一帶逃離的,所以趙構也很重視水軍。
反觀北宋時期,因為從未水上作戰,所以北宋時期的船只基本上都是貨船,除了運輸貨物之外,不再有其他用途,軍船雖然也有,但幾乎都是閑置,或者用來給朝廷運輸物資。
南宋末期,因為蒙古帝國的步步緊逼,南宋不得已朝著廣東、福建一帶逃離,當時軍隊就是乘坐軍船撤離的。
祥興2年,蒙古大將張弘范率領蒙古大軍圍攻南宋,當時由張世杰率領的南宋軍隊,正是一支訓練有素的水軍,雙方在廣東和福建的海灣進行了多番戰斗。
最后的崖山海戰中,南宋大軍的八十余艘軍船全部在崖山海域沉沒了,這場盛大的戰爭也是我國古代最大規模的海戰。
從崖山海戰時期,南宋的水軍規模來看,南宋時期的水軍已經發展得相當強盛了,只是南宋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在軍隊規模和將士數量上,與蒙古帝國都有巨大的差異,所以崖山海戰基本上是早已成定局。
總的來說,北宋時期因為朝局穩定,所以朝廷的重心都放在了百姓的生活上,經濟、文化方面尤為繁榮。
由于北宋君主未能做到居安思危,所以忽略了朝廷的軍事力量有待增強,軍事方面的巨大缺陷也沒有及時得到彌補。至于南宋時期,因為建立初期就戰亂不斷,所以南宋朝廷格外重視軍事。
而經濟方面,因為北宋經濟發展得非常好,給南宋打下了夯實的基礎,再加上南宋朝廷無暇管控經濟市場,所以南宋時期的經濟獲得了更大的自由,也發展得更為繁榮。
但因為南宋時期朝局并不穩定,所以南宋的文化發展遠不如北宋時期,北宋時期的詩詞散文種類非常多,題材也更加廣泛,南宋時期則多為感慨國家面臨內憂外患的作品。
最后,從兩宋之間的差別可以明顯看出,在不同的歷史背景、社會狀況下,朝廷的治理重點、百姓的生活、社會的發展都是截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