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子與河流》的作者是俄國著名的寓言家、作家克雷洛夫?qū)懙囊皇?span id="lheyxbeqpca"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1551119">寓言詩。它被安排在部編版小學(xué)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八課。
這首寓言詩,在最后一節(jié)告訴了讀者要說明的道理:才能不利用就要衰退,它會逐漸磨滅;才能一旦讓懶惰支配,它就一無所為。
下面一起來熟悉一下這首寓言詩,你從中又能得到哪些啟發(fā)呢?
詩的最后一節(jié),是作者理論和感情的直接表達,他說得很有道理。一個人的才能只有在不斷地利用中,才能得以保持、發(fā)揮、發(fā)展;如果得不到利用或者長期不用,才能就會逐漸衰退,以至“泯然眾矣”,王安石的《傷仲永》,告訴我們的不也是這個道理嗎?
在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例子,一些人在學(xué)生時代學(xué)的專業(yè)知識和后來的工作,幾乎沒有什么關(guān)系,雖然在學(xué)生時代他有在某個方面有突出的成績,表現(xiàn)出了很好的才能,但是上班以后就再也沒有接觸過那一方面,更沒有去發(fā)展、提高,天長日久,他那“才能”就成了過去式,自己或他人提起來的時候,也只是說“當(dāng)年如何如”。
總觀整首詩,它的內(nèi)容對于三年級的學(xué)生來說不難理解,它主要通過池子與河流的對話形式來展現(xiàn),它們的語言表達了各自的生活態(tài)度。池子滿足是當(dāng)前的生活狀態(tài)——知足、安逸;河流享受的是積極進取,永不停歇。
其實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這兩類人的影子。選擇什么樣的生活方式才是對的?相信大家沒有一個共同的答案。其實生活方式本身沒有對錯。不是有一句話嗎——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也是如此。
有時候,不是我們想要選擇什么樣的方式,就可以選擇的。就像詩中的池子,它即使很想要河流的生活,但無論如何也是達不到的。也就是生活方式,有時候不是我們所能決定的。人人都渴望向上,但是并不人人都可以達到、擁有。富翁可以輕而易舉地向下去體驗乞丐的生活,但是乞丐怎么努力能向上體驗到富翁的生活呢?
所以有一句話,我們經(jīng)常說到:知足常樂!這里面有多少自嘲和自我安慰呀!
我們都有過少年時代的沖動,青年時代的激情,但是人過中年之后,漸漸多了一份安逸之心。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很多人羨慕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今天這樣整天忙碌、緊張的生活節(jié)奏中,更想能有閑暇時光,來享受生活。但是真正讓你從此“安逸”了,有幾個人能夠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閑。
再說讓我們羨慕的陶先生(陶淵明),他也像很多人一樣,“有猛志”,曾經(jīng)積極進取過,他在“四十無聞,斯不足畏”的觀念中還再度出仕,也是一個落后,勇往直前的斗士,但是仕途卻是“道路迥且長,風(fēng)波阻中途”。
由此可以看出,我們羨慕不已的陶先生是不是“性本愛山丘”呢?有些人的“安逸”是不是不得已而為之?誰又能明白其中滋味呢?
什么樣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歡迎在下方留下您精彩的評論。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nèi)容,快來關(guān)注超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