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74):望洋興嘆。
成語故事"望洋興嘆"源自《莊子·秋水》。在古代有一個黃河之神名叫河伯,有一天河伯站在黃河岸邊,看到滾滾的浪濤由西而來又奔騰跳躍向東流去,心中非常自豪認為天下沒有哪條河能與黃河相比,自己就是最偉大的水神。
然而有人告訴他在黃河的東面有一個北海,那里的水域更加遼闊,河伯不相信認為北海再大也不可能大過黃河,于是那人建議河伯親自去看看北海。秋天到了連日的暴雨使黃河的水位暴漲,河面變得更加寬闊,河伯趁機順流而下來到了北海。當他看到北海汪洋一片無邊無際的景象時,他感到非常震驚意識到自己的渺小。
河伯對北海之神北海若說:俗語說:自以為知道很多道理,沒人能趕上自己了'這正是說我呀。北海若回答說只有走出了自己的小世界,看到了更廣闊的天地才能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局限。
通過這個故事引申出來的成語:望洋興嘆其字面意思是指仰望大海而感嘆,原指在偉大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在這個成語多用來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