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名籍,字羽,自稱西楚霸王。
項羽算是一個悲情英雄,出身于楚國貴族的他,有著俠義之心和君子之風。
項羽和劉邦的爭霸,以項羽兵敗垓下,烏江自刎結束,那一句:今,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烏江自刎,至今都是無數人的意難平。
鴻門宴上,項羽放走劉邦,是他的貴族之風。而劉邦之流,草莽出身,慣用詭計,無視鴻門約定,轉而攻楚,逼得霸王烏江自刎。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我是欣賞項羽的,雖敗猶榮。霸王兵敗,本可以渡過烏江,卷土重來,但是曾經跟隨他打天下的八百江東子弟,都已經魂歸故土,霸王覺得無顏面見江東父老,故而含恨自刎。
一起來看看毛主席對悲情人物項羽的評價吧。
毛主席早年對項羽的評價還是偏向于認可的,1939年毛主席曾評價項羽時說:項羽是有名的英雄,他在沒有辦法的時候自殺,也比汪精衛、張國燾好的多。我們要學習項羽的英雄氣節,但不能自殺,要干到底。
而后毛主席對項羽的評價便慢慢偏向于負面了,1949年在《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一詩中寫道:宜將勝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可見毛主席此時已經對項羽的態度有所轉變。
1952年毛主席在評價項羽時說道:楚漢相爭,劉邦成功,項羽失敗,主要原因在于項羽缺乏群眾路線,劉邦的用人之道比他好。項羽身邊只有一個范增,他也沒有用好,最后成為孤家寡人。
1964年毛主席再次提到項羽時說:項羽有三個錯誤,一是鴻門宴不聽范增的話,放跑了劉邦;二是楚漢訂立了鴻溝協定,項羽當真,而劉邦卻不以為然,不久就違反協定東進攻楚;三就是建都徐州,位置沒選好。那么,項羽為什么不能納諫和用人呢?這便和他主觀上的弱點有關。
毛主席評價歷史人物總是一分為二的看待,并不會刻意的去贊揚或貶低,這也是我之所以要寫系列文章的原因,學習借鑒偉人識人的方法或許更有意義。
如果當年項羽能沉得住氣,返回江東,積蓄力量,召集江東子弟再跟劉邦爭奪天下,勝負又會是怎樣的結果呢?
有關西楚霸王項羽的詩句
1.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
2.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杜牧
3.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王安石
4.蓋世英雄只恁休,千年遺恨大江流。漢提義帝作張本,當日君輸第一籌。—-吳龍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