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不聽話不肯回家,不肯待在家里,家長是氣急了才會動手打孩子,打罵訓斥孩子甚至被孩子挨打。
但是孩子不聽,家長的氣急了就直接對孩子打罵,打罵訓斥只會讓孩子更加的叛逆,出現離家出走、自殘甚至是自殺的行為,去年疫情過后,小劉就再也沒去學校了。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其實這些孩子都在家里生活著,有的父母擔心孩子著涼,但是更多的孩子還是在家里無所事事,不是玩游戲,就是看電視,家長沒有那么多時間,總是在擔心孩子會不會著涼,或者是在學校有沒有受委屈等等。這里,我想問一下,在家里孩子在家里孩子能夠做些什么呢?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是什么讓父母的精力充沛流離失了呢?
02 愛得太多的愛,都是傷害。
作為父母,想要給孩子最好的愛,讓他體會到父母的愛,真正體會到父母對他們的愛,孩子就需要以更加充沛的精力去學習。
我們只有足夠的愛和關懷,才會給孩子更加豐富多彩的陽光。在學校里,學習是給孩子們,給父母,給老師,給同伴,給他們創造更多的機會,更豐富多彩的支援機會,那么他們才能更好地調動自己的積極性,去完善自己的人生。
因為孩子的成長過程是漫長而又充滿了曲折,很多家長會發現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方向有問題,最終甚至是失敗的。
我們要明白,要想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必須要讓他們認識到學習與他人的關系,不因周圍環境的影響而產生厭學情緒。
這幾個原因共同作用于孩子身上:
1. 只有自己學習了,我才能更好的幫到你
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家長要了解孩子,懂得孩子,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
很多家長只關心孩子的分數,而不關心孩子這個人,總是盯著孩子的分數,孩子考得好就獎勵,考的差了就訓斥,孩子的成績有一點起伏就大發雷霆,諸如此類的行為都是不對的。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他的全部,孩子有問題時,想要了解他們的全部,其實最重要的一點是信任,所以,父母要盡可能的信任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把事情做好,相信他們可以憑借自己的力量把事情做好。
3.溝通能力弱化,影響親子關系
我們都知道,溝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孩子若是因為與父母之間的溝通方式不當而變得叛逆,那么,父母就會把孩子當作眼中釘釘,未來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叛逆。所以,溝通交流是維系親子關系的重要橋梁,一旦孩子與父母之間出現溝通的障礙,父母將很難與孩子取得良好的溝通。
據專家介紹,與父母進行溝通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若是不及時加以引導,孩子就會變得越發的沉默寡言,性格也會變得越發的內向。
父母與孩子之間,溝通的障礙,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1. 父母與孩子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
若是父母在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時,總是采用“一言堂”的方式,總是對孩子說教,總是控制不住地批評和指責孩子,而孩子因為被父母否定,覺得沒有存在的價值,漸漸地就會從心底產生對父母的排斥,從而開始不愿與父母進行溝通。
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稱為“超限效應”,即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所以,父母要經常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從孩子的角度、從家長的角度出發,把握好談話的分寸,對孩子的矯正教育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李玫瑾教授在育兒方面也有她的獨特的方法,她曾在育兒書籍《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里分享過她與孩子的溝通歷程:
她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經常會帶著女兒來一個她平時經常玩的親子游戲,她的女兒就是喜歡玩一個小游戲。
她會在女兒玩游戲的時候,刻意找一些有情節的故事吸引女兒的注意力,比如扮演不同角色,讓女兒忘記游戲,或者跟女兒開玩笑:“你玩傻啦,你看,我們要不要像僵尸”……………………
也經常帶女兒看書、畫畫、逛動物園,讓女兒在旅途中感受同伴的關愛和陪伴,使孩子在旅途中逐漸忘卻那些庸俗的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