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不聽話被關到門外?
@小碧手手上的冰涼小毛毯(2歲多)
前天早上的下午,小孩子不肯去上學,爸爸沒有罵,沒有動手打,只是把門打開了,只留下小孩子一瘸一拐的在門外,門上貼著“家”兩個字。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我的心情很復雜,也很復雜,希望能得到一些引導,幫助到這位爸爸。
一、這樣說,說明我們對孩子的行為有一些誤解,給孩子帶來的感受也不同
孩子不聽話,我們的第一反應是憤怒和生氣,但是仔細想一想,我們有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有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
二、這兩種說法都很“妖魔化”,孩子會更容易不聽話
舉個例子:
孩子放學回到家,書包一扔就跑去玩游戲了,家長一遍遍喊著:“作業寫完了嗎?寫完了嗎?”“今天在學校學了什么呀?”
可孩子就是不聽,或者還是磨磨蹭蹭蹭蹭,就是不想寫。家長火冒三丈,大聲呵斥:“你要是再磨蹭,再不寫,明天上學你會遲到的。”
孩子面對這種情況,自然是哇哇大哭,這樣一來,家長更生氣,脾氣更加暴躁,只會加大嗓門。
其實,與其這樣,還不如就在孩子面前放一句話:“我今天不想讓你催我了,拜托你別催了。”
孩子看到你發火,往往下意識地會回答:“哦,我知道了,真的嗎?”
圖片來源于網絡
吼孩子,其實是父母在發泄自己的情緒
,也是一種情緒發泄。
而且,在發泄完之后,孩子需要思考的是:“為什么要這樣做?”
當孩子發現,自己的行為跟爸媽的期待有偏差時,就會有“我下次一定不會這樣了”的想法,“我就是這么沒用,我就是這樣的”。
就會形成習得性無助。
孩子會變得自卑、自卑,覺得自己怎么努力都沒用,甚至已經放棄了自己。
所以,當孩子在負面情緒中時,他們往往就會產生“自我否定”
,認為自己怎么努力都沒用。
這也是很多父母最容易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態:孩子自己都不愿意努力,那么,我就可以不上了,反正我怎么努力都沒用。
2. 孩子出現了“習得性無助”,不能自我否定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做了一項研究:
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狗施加壓力,狗能承受的只有逃跑。一開始,狗覺得很痛苦,但當狗再度逃跑時,已經絕望,再也不想活動了。
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兒童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的時候,發現狗的免疫力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差,甚至還會降低。
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即使在沒有接觸狗之前,也會對狗變得不感冒,因為狗會給你提供食物。
而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家長總是缺位,孩子就會表現出很多負面情緒,甚至形成心理問題。
如果家長總是給孩子以愛的責罵,那么在孩子心里就會形成一個錯誤的認知,即沒有安全感,沒有幸福,沒有安全感,所以也不想再有任何外界的因素可以對自己造成傷害。
這種心理問題也會不斷地侵蝕孩子的自信心,導致孩子變得自卑敏感,沒有安全感。
03 孩子真的沒有足夠的力量嗎?
沒有一個孩子是天生的自卑的,但是有的孩子卻能夠讓人脫穎而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所以我們需要努力去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當然也需要滿足孩子的安全感。
02
錯誤的教育方式,是導致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
1)專制型家庭教育
專制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固定型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這就會讓孩子感到十分的緊張,一言一行都要聽從父母的意見,孩子在這種教育模式下長大,這樣的孩子也容易產生自卑心理,更加傾向于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