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不聽話我就想打開電視看下別人的視頻,看看別人家孩子乖不乖?這也許就是孩子“叛逆”的開始。
你家孩子不聽話,到底是為什么呢?
我家孩子不聽話我就想打開電視,電視讓他看,這個過程中他可能會反復,你越不讓他看,他就越想看。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這就是所謂的禁果效應。
對于孩子不聽話,家長千萬不要過度好奇,這并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我們對孩子的禁止信息過多了。
禁果效應
說的是,越是禁止的東西,人們越要得到手。
有些家長,孩子一哭鬧一撒嬌,就馬上妥協,還有一些家長,一看到孩子哭馬上去哄,這樣一來,孩子就容易被手機里的內容吸引。
這兩種方法,都是我們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禁果效應。
它有什么危害呢?
簡單來講,就是讓孩子在短時間內不能正確地接收到我們想要的東西,從而讓孩子產生一種錯誤的心理觀念:我的人生是由別人決定的。這種心理暗示會嚴重破壞孩子對于自我的認知,讓他無法認同自己,認為自己真的如父母所說的那樣,“不乖、不聽話”。
所以,對于孩子而言,手機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要擺脫這種心理束縛,最好的方法就是給孩子一種正確的引導,讓他能夠在手機中找到一些自己的成就感,讓他能夠在這種成就感中去彌補他內心的缺失。
如果沒有成就感,孩子就會把注意力放在手機上,在手機里面獲取到自己需要的那些東西,這也是手機帶來的第一感官刺激。
另外,在手機里面的虛擬世界中,隨時隨地暢所欲言,他們可以無所畏夜地傾訴,這便是他們在學校中所缺乏的。孩子在現實世界中的“缺失”,會使得孩子更加沉迷于手機,在這種“缺失”的環境中,孩子自然會沉迷于手機,成為手機的“奴隸”。
現在的生活也很簡單,你只要努力學習,生活中的事情你都可以自己做,即使是小孩,也可以幫助你做一些事情,但是孩子是未成年人,所以一定要讓他學會自我管理,自己管理自己,這樣才能脫離手機。
小編發布的《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中,有這樣一個數據:2019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為1.75億,未成年人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94.9%,高于網民整體水平。
國家層面的這個數字更是如此,該社會還是需要一個成熟的成年人,面對面的接觸才能讓他們與時俱進。
那么孩子的成長有什么需要父母去陪伴呢?
很多父母表示,孩子越大,需要的陪伴就越多,孩子也會覺得自己非常的孤單,就像一個密閉的容器,而父母就是那個密閉的容器,孩子永遠都會把自己關在里面,雖然父母在身邊,但卻沒有人可以看見自己。
孩子會慢慢變得越來越不自信,他們往往會認為自己是不是自己特別壞,從而產生自卑心理。
其實不然,每個人的心理都是慢慢發生變化的,我們的語言能改變孩子的情緒,但也能讓孩子改變自己。
孩子的事情可以商量,但不能命令,但是不能命令
不能命令。
比如:不許把玩具到處亂扔!其實你直接告訴他:“寶寶應該把玩具放好!”這句話他更樂意接受。
家長粗暴,孩子就會跟著學習你的粗暴,接著就是說他會用更多的“不”來對抗。所以,家長要學會跟孩子好好說話。
第二,“說”,是指父母要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
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有這么一個案例。
一位母親對孩子說,“你把玩具收拾了,我覺得很高興。但是你之前跟我說過,亂扔玩具是很不禮貌的行為。”這位母親又說了第二遍,然后發現第二天孩子沒動。她有些惱火,再次提醒孩子,要是再不收拾,媽媽就不愛你了。孩子還是不聽。最后這位母親只好向孩子妥協,自己把所有的玩具都收了起來。
這位母親用這種方法教育孩子,孩子認為自己的要求不重要,也不聽他們的,于是孩子就會變本加厲地玩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