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孩子不聽話如何教育?
作者:“孩子,回來啦,”
一名14歲的孩子不聽管教,家長一批評就開始發脾氣,摔門,還偷偷拿小刀,說自己不知道錯在哪里了,家長不知道如何教育才好。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打一下就沒事了”
“我說你幾句就高興了”
“怎么打就高興了”
這類家長通常反應的是:
孩子被打后,大哭大鬧的時候,家長會打孩子,或者直接說:“孩子,別哭了,爸爸媽媽不要你了”
家長打孩子,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會打孩子,家長會罵孩子,孩子受到家長的教育后,覺得家長的教育方式是正確的,自己做錯事就會挨打,所以就會繼續通過發脾氣來達到目的,這就是打的普遍的情況。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不聽話就打一頓就好了,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孩子雖然小,但是也是有自尊的,家長一味地打孩子,對于孩子而言并不是好的教育,教育孩子應該注意方式方法,孩子如果不聽話,就打他,這樣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在打他以后,孩子就會收斂起自己的行為,但是這樣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更加不懂規矩,不管是不是他們做錯事都要打罵。
孩子為什么會成為熊孩子?
1、不懂得承擔后果
孩子不知道自己犯了錯,首先要考慮的是他們自己做出的這個決定,而不是父母強加給他們的。
如果孩子不知道自己犯錯后,那么就會做出一些不恰當的行為,這個時候父母就要考慮孩子犯了什么錯。這個時候父母就要考慮孩子會不會犯了什么錯誤,他們在犯錯后,是否需要承擔后果,如果孩子真的犯了錯誤,那么就要讓孩子承擔自己犯下的錯能不能承擔。
2、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很多時候父母都覺得,孩子還小,沒有犯錯的概念,所以不會做出錯誤。
但是,當孩子年紀大的時候,就會出現不想聽父母的話的情況,因為他們總是感覺到,自己的思維跟不上父母的想法。
在他們的腦海里,不會有父母的道理,不會有自己的想法。
因此,他們就會選擇逃避。
3、父母沒有威信
每個人都需要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的存在就是無條件的愛,父母的威信就是自己的保護傘。
如果沒有這個保護傘,孩子就會失去自我保護傘,從而膽小懦弱,沒有勇氣說出自己的想法,不敢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樣的孩子在人際交往中,就會顯得比較被動,
缺乏責任感,容易盲從。
4、做事沒有主見
很多父母在生活中都喜歡幫孩子做決定,替孩子做決定,不給孩子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畏首畏尾,失去了表達自己想法的勇氣和機會。
孩子膽小怕事,不是他天生就膽小,更多的是受到父母的影響,因為父母從小給孩子灌輸的思想就是“聽話”,但是當我們長大后,還是要按照父母的想法來過自己的生活。
有些孩子甚至會變得膽小,
他們的心里就是這樣想:“反正父母也不會認同我,以后也不會認同我”,這樣的孩子會形成一種“我不行”的認知。
● 別對孩子有過高的期望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會把自己的愿望強加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可以做到什么、達到什么標準。但是過度期望值的實現,反而對孩子造成了過高的心理壓力,導致孩子在“好孩子”的標準里,也會形成“自我”與“完美”的差距。
美國心理學家艾森德·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說:
“孩子本身的價值和他的存在本身沒有關系,他是與生俱來的,并不是父母的復制品,所以他們會努力學習和模仿,成為父母所期待的樣子。”
父母對孩子的高期望,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孩子,孩子會因為父母給他的壓力而感到痛苦。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期望過高,這種壓力伴隨著父母的期望,就會逐漸成為父母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