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孩子不聽話,不讀書了,教育孩子就要失敗,就要輸得一敗涂地,可是孩子就是不懂,不讀書還有什么出路?
教育孩子的路很長,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龍應臺寫的那首《目送》中的那段話: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wěn)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相信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孩子的這些言行,是因為我們沒做好,不是孩子叛逆了,而是我們把自己的焦慮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是的,我們太焦慮,太想幫助孩子了,結果卻以愛的名義推了孩子一把。
2
曾經有一位朋友跟我分享她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一年級的適應期。
孩子在學校里面最不聽話,不是吃不飽就是睡不安穩(wěn),經常不按時起床,做事磨磨蹭蹭,特別拖拉。
剛上一年級時,如果家長對孩子作業(yè)本輔導過多,孩子一晚上不會做,第二天上課沒精神,老師上課的進度就不適應,跟不上老師講課的進度,學習成績就更差。
這位朋友的孩子,上課經常不認真聽講,不是東張西望,就是發(fā)呆,要么就在座位上扭來扭去,導致沒有聽講。
后來孩子一直很乖,作業(yè)本上的字跡卻越來越少。
直到四年級的時候,孩子的媽媽才把孩子接回家。
從那以后,孩子變得不愛學習,每天放學回家就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也不跟媽媽說話。
朋友跟孩子的交流越來越少,對孩子的問題也越來越不關心,孩子成績一落千丈,還患上了抑郁癥。
她一直想要改變孩子,但是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切入點,最后,決定放下自己的執(zhí)念,找專家轉學,找到靈丹妙藥。
在她看來,有時候,孩子的問題是不需要找靈丹妙藥的,就像是這個時候的天氣,天都曬黑了,但是媽媽一直堅持認為孩子一定能夠上學。
孩子在這個時候,對于父母來說,看到這個世界,從而,逐漸走向獨立。
2. 改變父母,從依賴走向獨立
父母與孩子的關系,不僅僅是血緣關系,更是孩子生命中最初的依賴,孩子與父母最親的血緣關系,如果這個時候父母不作為主導,對孩子采取放任的態(tài)度,那孩子將會形成懦弱依賴,在以后的人生中也會一直處于被別人依賴、被別人冷落的狀態(tài),這會對孩子的成長發(fā)育產生不利影響。
3. 孩子進入青春期,會出現叛逆期
孩子在12歲之前,都會經歷一段時間的成長過程,而這段時間的孩子身體發(fā)育會相對成熟,孩子的自我意識也在不斷完善,孩子渴望有自己的空間,希望自己被尊重,被認同,被認可。
尤其是進入到了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對于外界的感知更加敏感,也更加渴望獲得尊重和理解。所以在這段時間內,孩子也很容易受到身邊一些事物的影響,就比如說孩子現在喜歡的明星,他們的穿著打扮,孩子喜歡的明星,都會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
4. 孩子渴望獨立,不希望父母總是把自己當做小孩,希望得到父母的信任和認可。
青春期的孩子,總是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和幫助,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夠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但是由于年齡和知識水平有限,孩子并不能正確地理解父母所說的每一句話,這就需要父母調整自己的方式方法,與孩子一起成長。
父母要明白溝通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為了發(fā)泄情緒。所以,父母與孩子溝通時,不要總想著溝通時的問題,而是應該在理解孩子的基礎上,以朋友的身份去溝通,才能夠獲得孩子的信任和認同。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通過語言和非語言的方式交換意見的,而父母與孩子溝通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認同自己的父母。
3、別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
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有些父母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認為自己是父母,就必須聽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