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動作多不聽話是什么原因
我們大人可能覺得動作多力量大的寶寶都比較有力量,從小就會“搗鼓”一些小動作,現在不知道在哪些方面,有些動作已經可以做到精細動作的訓練,但精細動作的訓練不僅僅是動作,還包括身體的協調性和精細動作。例如,在球類運動中,球類對于孩子肌肉力量的發展、下肢肌肉力量的發展,都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而且,因為球類活動具有一定的發酵性,所以更加容易被人們接受,也成為寶寶大腦的營養。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為什么寶寶動作輕,精細動作差?
寶寶動作不協調,協調能力差,是感統失調的一個方面。
感統失調
孩子身體平衡能力差,本體覺發展不足,手腳笨拙,有些孩子不喜歡跑步,跑步就喜歡橫沖直撞,總是摔跤;有些孩子總是喜歡半途而廢,總是半途而廢;有些孩子雖然體育考試成績優異,可是比較笨;有些孩子對音樂、美術、舞蹈等一些樂器比較感興趣,但是缺乏耐心,經常因為一點小事而唉聲嘆氣,有些性格內向的孩子甚至會在身體方面表現出抑郁的傾向。
如果寶寶到了三歲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就表現出了很明顯的感統失調現象,那么他就不是學習力方面的問題,而是一個情緒方面的問題。
比如:情緒方面的問題,有些寶寶會表現出對某些事物過于激動,比如在課堂上,他可能會表現出對老師愛打瞌睡的情況,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進行相應的引導。
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愛哭、粘人、粘人是正常的,因為他們的感覺統合能力比較差,所以需要通過外界的刺激來訓練他的感覺統合能力。
但是很多家長卻認為,孩子愛哭、粘人是一種情緒的表達,這是他的心理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這種負面情緒不分好壞,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試錯,不斷探索,這樣就形成了“心理成長”。
而關于“心理成長”,其實就兩個字,一個是“覺醒”,一個是“停止”。
兒童的覺醒,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我們需要通過引導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內在的情感和需求。
一方面,以心理咨詢為契機,幫助他們釋放內心的負面情緒。
而另一方面,通過心理咨詢,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內在的內在情緒,逐步形成自己的良好的心理狀態。
這種心理調整會讓孩子充滿信心,把自己的壞情緒全部宣泄出來,心無旁騖地集中注意力,認真去學習。
所以,父母對于孩子的要求,要具體化,從孩子的實際出發,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
這樣,當孩子做了一件好事,父母就可以告訴孩子:“這種事是爸爸媽媽媽做的不對,我們改正,下次一定會做得更好”。
第二個指導原則是“陪伴”。
家長的陪伴,可以讓孩子感受到愛,
會在愛中建立自信,建立健康的心理,增強孩子的安全感和心理韌性。
對孩子提出了具體要求,孩子往往會答應。
家長要在陪伴的過程中,多鼓勵孩子,及時給出積極的評價,比如,“你做的真好,我為你感到驕傲。”“你是最棒的,你是最聰明的。”
這樣,孩子就會建立起自信,他會獲得更多的正面的心理暗示。
第三個指導原則是“結構化”。
“結構化”就是指的是指培養孩子的秩序感和規則意識。
那么,有些家長平時在家里就會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但是卻很少鼓勵孩子去遵守規則。
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孩子很少遵守規則,而這也會讓家長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看到孩子沒有按照規定時間嚴格執行規則時,就會指責孩子沒有遵守規則。
如此這般,就會導致孩子無法建立起規則意識,也就會缺乏自控能力,也很難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
而且在家庭教育中,很多時候,孩子們的表現并不如家長所想。這是因為在孩子的心中,他們的行為會隨著父母的行為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