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案例 擦亮眼睛
案例1 免費領游戲皮膚
13歲小學生小明(化名)看快手直播,主播稱為了提升活躍值,在直播間留下手機號就可以免費領取游戲皮膚。小明隨后加入了微信福利群,群主添加了小明的微信,并發來一個二維碼,讓小明用家長的微信掃碼領取兌換碼,并特意叮囑“只能用家長的微信掃碼”才能領取。實際上,這個二維碼是付款碼,小明用媽媽的手機向對方支付了1000元。
沈陽警方表示,居家學習期間,除了必要線上課程以外,中小學生盡可能通過體育運動、閱讀書籍等活動來減少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同時廣大家長要監管孩子使用手機的情況,孩子和家長的手機均要設置安全性相對較高的支付密碼,以免不小心落入騙子的圈套。
案例2 內部渠道購買冰墩墩
17歲高中生小劉(化名),看到很多同學都買到了冬奧吉祥物冰墩墩,自己也急著入手。于是就在同學的推薦下,用微信聯系上一個賣家,結果錢轉過去,卻遲遲沒有收到冰墩墩,還被對方拉黑了。
警方曾多次發布針對購買奧運周邊產品的預警,遇到提前支付“預付款”“定金”“手續費”等情況,一定是詐騙。
案例3 幫助“游戲陪玩”解凍賬戶
17歲高中生小趙(化名),在皮皮App上發布游戲陪玩信息,結果被騙子下了單。打完游戲,到了付款環節時,對方說由于賬戶被凍結,需要小趙幫忙解凍賬戶才能繼續支付,天真的小趙向對方交了500元“反詐學費”。
游戲玩家一般具有一定的充值能力,因此騙子會主動尋找目標,并邀請其下載游戲體驗試玩,再說幾句恭維話,就把孩子們忽悠得找不到北了。
案例4 真老師遇見假班主任
中學教師孫某(化名),同時也是一位孩子家長。這天,孩子的家長微信群里,“班主任”發布了一條收費消息,孫老師一點都沒有懷疑,就在群中轉了365元,直到真班主任出面澄清才發覺被騙。
民警表示,希望這位孫老師能夠用自己的經歷,以案說法教給自己的學生們,引以為戒!
中小學生如何防騙?
重視從被詐騙對象低齡化的現象來看,學校和家長對防騙的重視顯得尤為重要,您如果能對孩子多幾句提醒,或許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質疑遇見不確定的情況,即便對方是很熟悉的人,也要大膽的去質疑,想想事情是不是真實的,不可輕易相信,更不可輕易轉賬。
確認遇到了不認識的人或不熟悉的事,一定要和家長、老師反映情況,讓他們來幫忙確認。
報警要是真被騙了,直接撥打“110”報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