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從佛教角度分析,主要是一種投射現象,是一種父母沒有同理心,就像一個孩子一樣。
佛洛依德的層次理論,從”四情(悲)行””自我行”,我們就能了解到:”我所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
為什么當我們在遇到事情的時候,總是是想著怎么去解決問題,而不是想著如何去想,如何去行動呢?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其實,父母對孩子的”愛”,不會因為孩子行為偏差而產生內疚感。
就像前面那個催淚館的寶媽,她發脾氣的時候,孩子就安慰她:”媽媽,我想要玩手機”,媽媽就問:”你想要玩手機,還是玩手機?””玩手機可以,但是要寫作業”,媽媽馬上回答:”寫作業。寫完作業可以玩手機,玩手機就玩手機”。
如果孩子回答的是:”不玩手機,我想要玩手機”,媽媽馬上會說:”再玩十分鐘,馬上寫作業。”
那么孩子就會非常容易產生內疚感,孩子開始哭鬧和反抗。
此時的媽媽就會說:”我說不玩十分鐘就不玩了”。
或者說:”你到時間了,手機打不開”。
這兩種都是錯誤的溝通方式,都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孩子感受不到媽媽的愛,只會想著”我不要你管我”,從而繼續玩手機。
而不是說:”你自己管不好,我看你怎么辦?”
第三種則是:”你再玩手機,就告訴我手機我就不讓你玩了”。
第四種是:”你再哭,媽媽就不讓你玩手機了”。
這兩種都是無效的溝通。
傷害一旦造成,就很難補救,而且會產生一種”子不教父之過”的遺憾。
親子關系是第一位的,尊重、信任、支持是第一位的。
在這個基礎之上,再輔以其他的溝通方式,相信孩子也不會有什么問題的。
給大家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一個5歲的小男孩叫多多,平時特別喜歡玩手機游戲,最近特別喜歡一玩一整天的Minecraft,他決定用這一天” craft 游戲”。
當他看到同學們都在玩這個游戲的時候,他也想加入進來,想和小伙伴們一起玩。
可是當他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大家都在玩的時候,他也想加入進來。
于是他就跟大家說:” 我們 一起玩吧!”
” 好!”
于是,他很自然地跟大家一起玩了起來。
最后,他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大家都不想玩不想玩了,因為他覺得自己玩的游戲,不想分享。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他又會主動去找小伙伴玩,因為自己玩得很開心。
如果大家一起去玩耍,而不是被要求一起分享,一起去玩,他就會覺得自己很孤獨。
“
所以說,這個時候我們要告訴孩子,讓他去結交一些新的朋友,也可以帶著孩子去結交新的朋友,去拓展自己的朋友圈,讓他不再孤單。
孩子多出去玩,多運動,多交朋友,那么孩子的心情也會變得更加愉悅,自然就不會沉迷于網絡,愛上學習了。
(2)、多帶孩子外出體驗大自然,去接觸社會。
有很多孩子都喜歡宅,不喜歡出門,總是悶在家里。
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體驗一下外面的世界,在旅途中能夠激發孩子的思考能力,開闊孩子的眼界。
最后,孩子宅在家也很容易沉迷于手機。
因為玩手機可以讓孩子安靜下來,減少外界的干擾。
有些家長會把手機當做獎勵,會用手機收買孩子的歡心。這種做法不可取。
所以,家長最好是做好引導,一起玩手機,盡量避免熬夜玩手機,把玩手機的時間,放在學習上。
電子產品是把雙刃劍,要掌握好這個度,也要注意保護視力,防止孩子上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