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話的孩子和不聽話的孩子區別在哪里?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聽話的孩子是真的不聽話嗎?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海查做過一個實驗,把2—6歲的孩子分成兩組,讓他們去完成20項工作。
第一組孩子是偷偷在畫游戲,另一組孩子是直接被關在樓道里。
實驗的第一階段,被關在樓道里,房間里很溫馨,沒有任何人進來,兩個小朋友被關在沒有窗戶的一間空蕩蕩的走廊里。
第二階段,被關在樓道里,有的孩子敲門催促,還有一個孩子不斷地說“不行”。
當這個孩子把門關起來的時候,外面的風鈴大作更響,跑過來的小朋友已經穿好了褲子,圍著欄桿追著跑過去。
而經過這次之后,兩個小朋友再也沒有尿褲了。
當然,有些孩子并不是一直不說“不”,而是拒絕和大人談判,認為大人允許他們做一件事很正常,大人說的話也是為他好。
然而,有些父母可能意識不到,他們自以為是的教育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尊重,變得更加叛逆,不愿意接受大人的管教,就會表現得更加變本加厲。
這也是為什么孩子年紀越大越不聽話的原因,歸根結底就是因為溝通的方式不對。
正確的溝通方式,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
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之后,很多家長們就會發現,他們變成了“小話癆”,而且口齒伶俐,想法多達不到,但是很愿意向我們學習。
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不打擾自己,便選擇一種不需要長時間約束的方法去教育孩子,長此以往,孩子就變得“越來越不聽話”,這是為什么呢?
· 家長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內心
作為家長,我們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要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問題。這時候我們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想法,而不是去否定他們的想法。
如果孩子不愿意聽自己的話,家長可以在這個時候跟孩子好好交流,了解他內心的想法,比如問他:你對這件事有什么想說的?你怎么看待這件事?你覺得這樣做對你會有什么樣的影響?或者你認為這件事情對你的成長有什么好處?
在這個過程中,要少說多聽,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
我們應該避免孩子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
,比如讓孩子產生一些不好的心理健康問題。我們要做到對孩子表達愛、關心和支持。當孩子出現不良情緒的時候,要嘗試理解孩子,盡量不要去否定他們,嘗試以朋友的身份去和孩子溝通。
叛逆期的孩子,內心渴望被尊重
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內心其實是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的。他們會把自己的內心深處的想法和盤托出,希望能夠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認同。
但是同時也會對父母有所保留自己的想法,因此,父母就需要多抽出時間來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
同時,也要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
,這樣他們才能更好的成長,才能讓親子關系變得融洽,讓家庭教育變得更加和諧。
02、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做孩子的榜樣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特別是孩子上了初中后,父母更需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陪伴,通過良好的親子關系,孩子也會展現出更加積極的一面。
而這種互動關系,就是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基礎。
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要多陪伴孩子,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通過交流溝通,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而不是拿著父母的身份,自以為地給孩子施加壓力,這會讓孩子產生更加抵觸的心理,親子關系也會變得更差。
父母要注意溝通時的態度,不做低頭族
,多花時間陪孩子聊天,與孩子溝通的時候,不要把工作中的一些事情當做是和孩子交流的談資,而是要以對孩子的理解、支持和耐心去對待孩子,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