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孩子們不聽話的時候,家長們的處理方法和我們想的是不一樣的,基本上就是:孩子們不聽話的時候,家長們就大聲的訓斥或者是打罵孩子們。
也有很多的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不管孩子們的做法和孩子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多大,而他們的做法和孩子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多大。
家長總是忍不住的對孩子們進行打罵,尤其是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這種“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方法真的可取嗎?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wěn)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xié)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經常訓斥孩子,對孩子來說真的是一種“懲戒教育”嗎?
01
家長對孩子進行打罵的教育方式,是一種極端的教育方式
經常被打罵的孩子,也會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勁頭,變得很叛逆。
雖說父母是孩子的整個世界,但是打罵的方式卻會給孩子帶來許多不良影響。
1)“棍棒式”教育
有些家長對孩子實施打罵教育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其棍棒教育。
當孩子不聽話時,孩子可能會采用打罵、吼叫、斥責等方式,希望以此來控制孩子的行為。
但是,這種教育方式,不管怎么說,都是為了孩子好,這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方式。
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對事物的認知不同,其心理發(fā)展也會存在不同的變化。
2)“仇恨式”教育
有些家長對于孩子“仇恨式”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也會存在一定的弊端。
比如說,他們對孩子的管教的過于嚴厲,使得孩子們的存在心理產生了抵觸心理。
有些孩子可能會覺得父母不愛自己,使得孩子們缺乏安全感,從而對父母產生怨恨心理,在生活中也表現(xiàn)出冷淡的態(tài)度。
3)“強權式”教育
這種教育模式又稱““民主式”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家長對孩子的管束、命令、控制,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把孩子當成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父母的意愿強加于孩子之上,讓孩子背上沉重的心理負擔,父母對孩子缺乏應有的耐心。
另一種典型的情況是“強權式”教育,父母說的孩子不聽,父母采取什么樣的教育方式,孩子就會吸收什么樣的教育方式。如果父母在教育的過程中,采用強權式教育方式,孩子就會被動接受,這也是一種對孩子的不尊重。
孩子喜歡去做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家長不妨順著孩子的興趣發(fā)展方向去引導,而不是以強權去命令孩子,讓孩子順從自己。
2、孩子沒有自己的人生規(guī)劃
很多父母喜歡包辦孩子的生活,事無巨細的為孩子規(guī)劃好,幫孩子安排好每一件事情,希望孩子可以全部都成為自己期望的樣子,完全剝奪了孩子的選擇權,這樣的孩子只能被動的服從,反抗,而沒有自己的個人意志,更加不懂得承擔責任,所以更加不會懂得自我約束。
這樣的孩子在未來走向社會之后,一定會因為沒有自己的人生規(guī)劃而十分的苦惱,一旦遇到什么事情就會不知所措,選擇逃避,成為一個沒有任何人的人,這會讓孩子更加的逃避自己,從而陷入一個惡性循環(huán)。
3、不利于孩子的社交能力
孩子過分在意自我約束和社交能力,就會失去很多的社交機會,不利于孩子的社交能力。孩子過于在意自我約束,就會被周圍的社交氛圍所影響,從而滋生出一種逃避他人的心理,認為自己不會有太多的機會,自己的想法可以完全聽從別人的安排,而其他人則會認為自己不需要進行人際交往,從而變得越來越不受歡迎。
4、容易產生匱乏感
如果孩子過分的在意自我約束,會讓孩子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變得越來越不自信,而這種長期的自我壓抑會使得孩子的社交能力越來越差,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成一個自卑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上沒有選擇權,導致孩子出現(xiàn)匱乏感,這會讓孩子無法面對自己的社交生活,從而帶來一系列的心理疾病。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能力,父母需要注意這幾點
1、孩子的情緒不要太過于消極
當孩子有負面情緒時,家長要注意不要用消極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而是要尋找發(fā)泄情緒的出口,適當的轉移孩子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