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糾正孩子不聽話的壞習慣?
◆ 很少能好好吃飯
以前我們的孩子,吃飯時總是磨蹭,沒有耐心,一會兒要上廁所,一會兒要上廁所,一會兒又要趴著。不管怎么糾正,都得我們忍著。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有時候會有這種情況,孩子吃飯,做的慢了,我們糾正起來,結果孩子就喜歡趴著吃。這樣的現象,在我們的生活中屢見不鮮。
其實,真正的教育,并不是要把檸檬變成葡萄,而是要把檸檬變成檸檬。我們對孩子發脾氣,說的話,和我們對孩子發脾氣,就是把檸檬變成蘋果。
把檸檬變成蘋果變成蘋果,這跟我們對孩子發脾氣有很大的關系,因為我們總是在斥責孩子,把情緒內化,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慢,
也越來越不聽話。
因此,要想讓孩子變得聽話,首先要讓自己變成孩子的“朋友”,怎么做呢?
三、《正面管教》
01. 我們要先承認孩子的獨立性
的概念,然后讓自己與孩子產生共情。
孩子小時候,父母要學會對孩子說“不”,用陳述、商量的方式,讓孩子知道,他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比如:孩子不肯洗手,可以說:“寶寶不可以,不洗手的話,你就不能吃飯,會長不高。”孩子長大了,父母要學會用商量的語氣跟孩子說話,孩子就會愿意跟父母溝通交流。
02. 《考試心理學》
“考試心理學”,是由《考試心理學》這本書中提出來的。作者是美國的一位心理咨詢師,他告訴我們每個人的記憶是不同的。人在記憶中都會把自己最熟悉的記憶存儲在自己的身體里,比如考試時的身體會顫動,手會發抖,呼吸緊促,手心出汗,覺得肌肉緊張,手心冒冷汗,臉上常常出現怔怔怔怔的狀,還有身體的不舒服的時候………………。。。
這本書就是對我最初認識情緒的解讀。我曾經給自己寫過這樣一本書:“今天我開始害怕、我對考試有種恐懼的心理狀態,我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考試焦慮癥?!”
其實,很多孩子出現怯場恐懼癥都是源于家長們無意間的“刻意訓練”,平時覺得孩子準備起來好像還不錯,但實際上孩子并沒有那么強大的能力。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家長對孩子的刻意訓練。
平時訓練孩子最好從生活中做起,父母要盡可能幫助孩子“脫敏”。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年齡小,就不要在意孩子身體是否受傷。其實不然,在孩子身體發育過程中,都會因為各種因素產生不適感,這個時候,家長就應該及時出現,讓孩子不至于過分緊張。
在考試前,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在考試時的頭腦中想象一些可怕的畫面,想象一些不切實際的東西,這樣,孩子就可以將不擅長的題目里,以及需要提高的題目中,尋找出一些屬于自己的形象。
這樣,孩子的緊張情緒就不會再發揮出來。
2、要有考生包袱,先復習,再“攻克”
有些孩子在復習的過程中,容易犯一些錯誤,父母應該及時給孩子指出來,并引導孩子做到心中有數。很多時候,孩子的學習焦慮只是由于自己對考試的心理預期太高,考試失敗的心理陰影。
因此,要引導孩子對考試,要有合理的預期,不能由于自己對考試成績不理想而造成的考試失敗。
考試結束后,父母要及時安慰孩子,告訴孩子你相信自己,下次會考出好的成績。讓孩子放下內心的負擔,輕裝上陣,順利迎接考試。
考前注意事項
考前如果有緊張的情緒,家長要幫助孩子進行自我調節,可以把自己的關注點合理安排在考試的結果上,考生在這個時候要做好心理準備,以理性客觀的態度對待考試,學會正確對待焦慮,那么,焦慮對考試的幫助也將不再是可怕的。
引導孩子客觀的認識考試,鼓勵孩子客觀的分析自己的實力,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并結合考試結果給自己一個合理的學習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