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六歲了特別混不聽話,一直和爸爸媽媽對著干,還常常和爸爸媽媽頂嘴,父母說了他幾遍都不聽,爸爸媽媽覺得孩子這個年紀很叛逆,不聽管教,很頭疼。
鄰居家的孩子莉莉今年四歲,聰明伶俐,活潑好動,就是不愛學習。每天寫作業的時候也是磨磨蹭蹭的,一動筆就是半個小時,這個學習習慣對孩子將來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莉莉媽媽十分苦惱,現在的孩子怎么這么不聽話,對自己百般挑剔,不知道學習是為誰,更不知道學習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有多重要?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每次考試,因為孩子成績不好,家里人的態度都非常不友好,莉莉媽媽每次都是不斷的批評莉莉,學習態度不好,成績下降了,她爸爸就會說:你這個星期學習都不好,你除了學習還會不會學習?!以后你上課都要好好聽講,不能再不好好寫作業了!
再這樣下去,孩子的學習興趣就被毀掉了,學習成績也是越來越差了。莉莉媽媽不明白,為什么自己的女兒學習成績差,就算給孩子報了各種補習班,可是效果卻不如人意,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明明的孩子在小學時期的學習成績就很優秀,父母卻只盯著她的學習成績,每次考試成績下來了,父母就會說:“怎么才考了這么點分數,你的成績還不如隔壁家的小明,你怎么能考這么差呢!”
但是,如今的孩子,怎么會這么“笨”呢?
孩子為什么會這樣呢?
心理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其實,孩子的心理問題,都是因為父母的“有條件”
所造成的。這種愛,會給孩子一種“我是不好的”
的錯覺。
那么,孩子為什么會這樣呢?
1、缺少父母的陪伴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就應該和父母一樣,永遠在自己的身邊陪著。
其實不然,父母的這種陪伴只是一種單純的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這種陪伴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隱形陪伴。如果孩子們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就會通過一種極端的方式來尋求父母的關注。
2、父母怠慢,粗暴地對待孩子
父母的言行舉止和教育方式,是影響孩子情緒變化的關鍵因素。
曾經看過這樣一則新聞,上海一位父親因不滿孩子總是在墻上亂畫,沒有經過允許,就把孩子的畫畫作品打碎了,引發了一場“家庭大戰”。
原本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還能夠聽父母的意見,但是這位父親就直接動手打了孩子。
父親的暴力行為完全影響到了孩子的性格,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需求,很多時候就是父母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或者說是父母的溝通方式出現了問題。
當孩子出現了負面情緒時,家長一定要多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及時給予孩子鼓勵和安慰。
對孩子的期望要實事求是
不要一味地把自己的愿望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要根據實際情況理性地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
比如,要當好父母,需要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如果希望孩子學習好,就不要過高要求孩子,讓孩子能夠放松心情,全身心投入學習。
如果想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那么首先要解決孩子的學習動力問題。
很多家長都有一個疑問:為什么孩子總是不愿意和自己溝通,一開口就是學習、成績呢?
對于這個問題,很多家長也認為孩子是不懂事、不知道努力,所以才會一味的指責孩子、批評教育。實際上,這種做法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迷茫”,“無用”的心理,進而破罐子破摔。
對于孩子的學習,家長不要抱怨“孩子不開竅”,而是要用正面的、積極的心態去引導。
其次,幫助孩子養成復習的習慣。
孩子平時的學習成績不好,多半是由于學習習慣不好導致的。所以,家長可以通過幫助孩子養成復習的習慣,來糾正孩子的學習成績差距。
家長可以通過孩子平時的學習成績來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讓孩子明白自己學習的目的,從而培養孩子的學習自覺性。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學習情況,為孩子報名一些課外輔導,如陪孩子進行課外閱讀、進行課外閱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