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全身暴 揍一頓可就管用了
暑期不知道你有沒有在家里遇到過這樣的事情,那就是在家里總是規矩式的教育,說什么你不聽就是揍,罵他永遠不哭,但是在外面卻還是立刻變臉,那就有些調皮了。
小孩子的心性還沒有成型,對很多事情沒有多少的判斷力,但是在他們心里還是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他們的理由就是:這世界上的東西都是絕對透明的。他們最關心的是身邊人對自己的評價,包括父母對自己的看法。
但是他們沒有辦法與外界建立聯系,所以只能呆在家里,對父母不理不睬,作為他們的唯一的發泄對象。
如果孩子有了這樣的表現,那一定要好好教育孩子,千萬不要以暴制暴。
李玫瑾教授表示,孩子出現這樣的表現,一般是在7歲左右,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剛剛學會了與人溝通,這個時候他的意識也在逐漸萌芽,但是他的能力并沒有達到這個水平,所以很多時候他們做出的事情都是和他們的內心的感受以及自己的行為有關。
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不要以暴制暴。孩子不愿意跟你溝通,是因為家長平時沒有時間和孩子溝通。
父母如果每天都在孩子面前玩手機,那么孩子也會跟著漸漸沉迷于手機。其實孩子身上表現出來的問題都是因為家長。家長不自律的家庭教育讓孩子會模仿。如果家長平時不自律,那么孩子很難管教好。
所以,想要讓孩子戒掉手機,首先就要從自身做起,放下手機,和孩子一起培養起良好的生活習慣。
04
家長以身作則
想要孩子不玩手機,家長首先要放下手機。如果家長整天沉迷于手機,那么孩子可能也會學著家長樣子,變得沉迷于手機。家長可以通過和孩子一起看書,在家里營造一個安靜的閱讀氛圍。
同時,要鼓勵孩子多參與戶外活動,讓孩子發現比手機更有趣的東西。孩子的興趣愛好更多一些,就不會一直沉迷手機,因為他還有充實的生活呢。
家長一定要有意識地控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在孩子使用手機的時候,家長要以身作則。
很多孩子愛玩手機就是因為家長在孩子面前經常玩手機,孩子的好奇心很大,家長長期這樣下去,孩子也會受影響,更加沉迷手機。所以,家長要多陪伴孩子,多給孩子看一些積極向上的視頻,讓孩子在玩耍的同時也學到一些有用的知識。
最后,父母可以和孩子約定好使用手機的時間,監督孩子實施。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規定時間要具體明確,例如什么時候可以玩,一次可以玩多久,每次玩多久,讓孩子有明確的時間規定,才能讓孩子學會自我控制。
合理利用手機,讓孩子在手機中獲取知識和樂趣,而不是被手機奴役。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一份手機使用守則,例如規定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次數,到時間就要收起手機。
家長要以身作則,減少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機的次數,多陪伴孩子,讓孩子知道除了手機,還有更多好玩的事情。
04
手機只是一種工具,家長不要被手機綁架
在任何時代,都不能讓孩子完全依賴手機。
家長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讓孩子脫離手機,因為一旦脫離了家長的視線,孩子就會徹底失去自律。
其實,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份手機使用守則,例如: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份手機使用守則,例如:家長對孩子的手機進行保管,并且必須要遵守,這不僅能讓孩子明白自己違反了手機使用守則,還能培養孩子做個榜樣。
正確引導孩子使用手機
在如今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讓孩子完全不接觸手機、無法使用手機是不現實的。
現在這個時代,完全不讓孩子接觸手機是不現實的,所以家長要引導孩子合理使用手機,讓孩子既能開闊視野,又不沉迷于手機,這才是對孩子的負責。
首先要告訴孩子,要具備基本的自控能力
,孩子如果沉迷于手機,那么就會影響學習,不利于學習。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一個合理的時間表,什么時候可以玩,每次玩多久。孩子可以根據具體的時間表去規定時間。
其次,家長也可以多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多陪伴孩子。
很多家長每天都忙于工作,孩子缺少了父母的陪伴,會讓孩子變得脾氣很暴躁。作為家長,可以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比如多參加一些戶外活動,讓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發泄自己的壓力。
最后,跟孩子約定好,使用手機的規則
。
跟孩子一起制定一個玩手機的規則,家長需要和孩子一起遵守規則。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哪些規則是可以得到的,哪些規則是不可以突破的。
另外,家長也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一個玩手機的規則
,并且制定出規則,讓孩子遵守規則,增強孩子的自我約束能力。
關于這一點,《正面管教》的作者簡·尼爾森曾說:
“父母越不希望孩子去做什么,他越要去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