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不聽話怎么教育孩子?那媽媽有時候就會去打孩子,媽媽是做法律的,她怎么就不能聽爺爺的話呢?
奶奶對孩子的要求是希望孩子長大后能出人頭地,如果孩子在小時候不懂得這個道理,不把自己的愿望強加在孩子的身上,而是適當的限制孩子,給孩子自由,那么孩子可能就會有自己的想法。
那么問題來了,有的媽媽會擔心孩子會被寵壞,會不會輸在起跑線上?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而有的媽媽卻很贊同媽媽的想法,她認為孩子的教育必須從教育上面開始。
在她看來,要想孩子變優秀,最關鍵的就是要讓孩子懂得感恩,具備吃苦耐勞的品質。
所以當她去教孩子的時候,孩子什么事情都不幫她干,就連上廁所,她都幫孩子拿著。
但在視頻中,她看到一個細節,媽媽在孩子面前抽煙,女兒也學著媽媽吸煙,孩子變得越來越沒規矩。
所以如果孩子想要偷懶,首先家長先要管住自己的嘴。
01
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孩子微笑,孩子也會對你微笑;
你總是苦口婆心,孩子也會對你微笑;
你溫柔體貼,孩子也會對你微笑;
你尊重家人,孩子也會對他人微笑。
家庭教育,從來都不是一朝一夕之間的事情,而是需要長久的、有品性的培養。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只有父母的教育是到位的,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從小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懂得遵守家規,守規矩,在潛移默化中,孩子的心理素質和格局,會因此得到提升。
02
有溫度的語言,讓孩子更加自信
常常看到這樣一句話,父母的嘴,決定孩子的未來。
父母的嘴,決定孩子的格局。
一個男孩,從小不愛學習,不懂禮貌,每次被媽媽批評教育后,更是一肚子委屈,最后演變成了自暴自棄,沉迷游戲。
因此,父母要善于運用好的方式,幫助孩子構建一個自信的童年。
1.從積極的角度看孩子
戴爾·卡耐基,曾說過這么一句話:
“如果你的話能讓我驕傲,那么,我會很樂意幫助你;如果你的話讓我失望,那么,我會離開這個世界。”
一個被媽媽否定的孩子,他的人生將會是暗淡無光、渾渾噩噩。
而父母的積極態度,是孩子最大的后盾,孩子會因此而內心充滿力量,擁有自信,擁有更多的底氣,在以后的生活中,也會更加堅定,有自己的邊界。
正如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說的:“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對于孩子而言,童年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案一定是童年
。
研究發現,人在一生中會經歷三個重要的時期,第一個是嬰兒期(0-3歲),人生還有兩個重要的時期,2-3歲是孩子自我意識形成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他們會重復同樣的行為模式,并且非常努力地去證明自己的能力。
第二個是兒童期(6-12歲),這一時期,是孩子形成自我的關鍵期。他們從開始認識到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并且渴望獨立,從而對自己進行身份的認同。
第三個是青春期(12-18歲),這一時期,他們已經可以象正常人一樣,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不愿意與父母進行任何溝通。
雖然,這時候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系往往會有些特殊,但這也是孩子成長中的必經之路。他們需要父母重新審視自己和自己的關系,這也是孩子青春期發展的主要矛盾。
從這個角度看,“叛逆”很好理解也很實用,家長應該選擇尊重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行為,并且及時進行溝通。
比如,“孩子,我知道你非常想要這樣的玩具,但是我們要先把它拆開,然后拿出其中的另一個玩具,來跟你一起玩。但是你剛才生氣了,就直接把玩具扔了,這說明你非常想要這個玩具,所以媽媽要尊重你的想法,但是我們要換一個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