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背后不聽話,不是孩子的錯,而是父母的錯。
每一個家長都很清楚,自己常常因為孩子的不聽話而讓自己很苦惱。每一個孩子不聽話,無非就是在和父母對抗中讓父母不得不承認。
教育專家蘭海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曾說:“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打磨的過程。”
孩子不聽話的背后,有未被滿足的心理需求。
1、未被滿足的心理需求,才是“不聽話”孩子的病
前段時間,連續兩天我看到這樣一條新聞:
一個9歲的小女孩,去跟爸爸媽媽商量,要玩手機,不然就離家出走,到最后威脅說媽媽要跳樓。
這位媽媽無奈的對我說:“我兒子比我兒子還小,我不同意給他玩手機,就說讓他別玩了,可是他在家里玩手機玩得比我還溜,一玩就一發不可收拾,還把我氣得半死,后來實在沒辦法,就想出了一個辦法,跟孩子好好溝通,最后他還真的戒掉了,這個辦法確實不錯,那真是太好了,用起來還是非常得心應手。
網友們看了,有的表示:“都是爸媽的手機惹的禍,現在的小孩子真得不到那么多的‘手機癮’”。
還有的網友表示:“痛定思痛,暑假里我和孩子們約定好,一定要嚴格控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不能讓孩子玩手機,大人也要做到。’”
還有網友“熱鬧”表示,暑假不允許孩子玩手機,孩子雖然要上學,但是,在家里也可以玩手機,沒有手機的孩子,可以隨便玩耍,在這里要強調一下:“禁令”是以約束為前提的。
一味禁止孩子玩手機,反而變成了一場爭奪,如果不進行有效溝通,往往會導致矛盾沖突不斷升級。建議:
與孩子協商規定每天玩手機的時間段,前提前兩個小時內寫完作業,玩一個小時。并且在寫完作業后,父母陪孩子一起玩手機,既能夠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又能夠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和自己之間的親密關系。
【原因二】:孩子缺乏陪伴
陪伴孩子并不是簡單的事情,很多父母也不懂得如何陪伴孩子。為了彌補自己的缺失,他們會給孩子配備手機,但殊不知,他們的這種行為正在悄悄的毀掉孩子。在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時候,父母沒有花時間,把孩子丟給電子產品,而是把手機當成了孩子的保姆。這樣做的后果就是,當孩子吵鬧、有情緒的時候,父母能“以暴制暴”,把手機給了孩子,卻用錯了方式,毀了孩子的一生。
當孩子出現焦慮的情況,父母應該怎么做?
父母應該先反思一下自己,自己是不是經常對孩子說:“不要哭、不要吵、不要發脾氣、要平靜、要多想想你希望他做什么。”“不要有壓力、不要焦慮,好好學習,考上大學,以后生活就會好過。”
當孩子上小學以后,父母不要整天盯著孩子的成績,要把眼光放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讓孩子真正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變成一個獨立而完整的人。
02 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
父母必須懂得,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后,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
首先,父母要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俗話說,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父母做什么,孩子就會跟著做什么。在孩子長大成人后,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形成自己的一套成功經驗。這樣的人,即便是他們長大了,也會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有自己喜歡做的事,也會熱愛自己想要做的事。
不知道該如何去教育孩子,其實,在孩子小的時候,往往都是父母在對孩子進行陪伴,讓孩子能夠生活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中。等孩子長大后,父母又是因為各種原因,慢慢失去了對孩子的耐心,只要孩子一犯錯,就立即糾正他,要求孩子馬上糾正。
這樣的教育孩子會產生心理陰影,他會認為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甚至認為自己對爸爸媽媽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從而會更加喪失了感恩的心。
所以,在孩子長大后,如果家長真的不想對孩子過度的付出,那么可以給孩子適當的空間,讓他自己去完成一些事情。讓孩子的事情自己做,不要管太多,給孩子留一些余地。同時,還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只有這樣孩子才會逐漸懂得感恩。
總結
如果孩子出現上述的情況,家長不要認為是孩子的原因,而是覺得孩子懶惰,是孩子的問題,甚至是故意和家長作對。家長要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著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我們應該鼓勵孩子發揚自己的優點,而不是去否定孩子。這樣孩子才能有動力,才會努力去做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