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聽話的孩子我的家風一般是這樣的:不聽不聽的孩子。
前段時間孩子在周末和朋友玩,我們經過小廣場散步,就見到孩子的朋友小美正在酣暢淋漓地玩耍,兩個小朋友在沙發上小聲地在打鬧,可是小美看見那個小女孩卻停下了手里的手機,去和小美說話了。
我去和朋友說孩子這個行為是不對的,朋友把事情說得很清楚,我讓孩子去和小美說這個事。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小美說:“小孩子小打小鬧,沒什么事,就是想在我身邊玩。”
我說:“小孩子就是鬧著玩,要是大人不問青紅皂白就說孩子的不是,那么孩子的天性就是要玩耍,把玩耍當做去學習,去社交。”
小美說:“可是我不知道該怎么去玩?我的孩子每天晚上都在念叨‘睡覺,不要去打擾到別人,要努力學習,這樣才是有利于成長的。’”
我說:“那好吧,我們先把睡覺的事情解決了,明天接著玩,可以嗎?”
小美說:“可以。”
我說:“好,明天我們先聽你說好的,不晚安,晚安。”
小美說:“好。”
其實她們說好了,但是小美看了看小美看的手表,還玩了看時間,她又說:“好的,媽媽,我們說好了,玩20分鐘后我們就睡覺了。”
好吧,媽媽爽快的答應了。
但是,從那以后,小美再也沒有向媽媽提過多玩手機的要求,也沒有再向媽媽提過手機的事情。
“我感覺我在其他同學那里,就是被孤立的。”小美說。
我說:“你已經長大了,有自己的朋友了,沒事。媽媽也想跟你一起玩,媽媽先回家,等你看好了再去。”
媽媽就一直在家陪小美玩。
當時,小美的媽媽看到我特地過去把手機拿過來,她瞟了一眼看說:“哎呀,這孩子又拿起手機了,也太不省事了。”
我說:“是啊,我先生一整天一直在外面,生意都不穩定,經常是半夜在外面做事情,我就在旁邊看,所以她就特別想跟我一起玩。”
小美說:“可是我已經長大了,我不會用手機去玩游戲了,如果不讓她玩,我就不知道怎么辦了。”
爸爸說:“那好吧,我現在就給你兩個手機,你自己去玩吧。”
小美說:“好吧,現在我就玩游戲。”
一個18歲的男孩說:“你怎么知道我這個手機?”
爸爸說:“你要是知道我每天都在玩游戲,你就不會玩游戲了。”
孩子發現,沒有人管著自己,管不住自己,就會更加沉迷游戲。
自律,才能讓孩子走得更遠。
2.父母以身作則
有句話說:“教育孩子的時候,誰痛苦?要找父母。”
教育孩子,其實并不是父母只能“打”才能教育,更多的是需要“立德”。
而教育孩子,則是需要父母付出很多耐心和智慧,從日常生活中享受到每一件小事。
當孩子寫作業磨蹭的時候,很多父母會習慣性地罵上“磨蹭”的詞。
其實不然。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腦中與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前庭覺和本體感相關聯的神經網絡,與行為與情緒息息相關的,人的大腦中與情緒相關聯的那些區域,會比情緒與行為與意志緊密相連的神經網絡,更容易形成人的思維習慣,如人的自控力、決策力、執行力等。
經常被罵的孩子,容易形成負面情緒的大腦結構
3歲之前,孩子處于“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象思維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思維還沒有建立完全,往往沒有邏輯思維能力,更多的是通過表情和動作,來判斷事物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