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話打媽媽的孩子
是因為他們無法與其他孩子和睦相處,又無法獲得媽媽的認可,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心酸。
在過去,在他們心中媽媽總是當時的人。哪怕是小時候的好,即使是長大后的好,她們也不認為有任何原因是自己做錯了,甚至于在那個時候她們完全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么。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是什么原因導致她們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導致她們變成了現在這樣。
有些時候,就是由于她們一直不知道如何面對自己的家庭以及自己的媽媽。
孩子的世界里應該是充滿愛與安全感的,而只有當她們感受到了足夠的愛,他們才會幸福。
2、 孩子沒有責任感,不懂得承擔責任
在我做咨詢中遇到很多優秀的孩子,他們的父母都特別能干。
在媽媽教育下長大的孩子,有很多都是非常懂事,特別懂得擔當的孩子。
當媽媽對孩子沒有責任心的時候,孩子就不會真正的為自己負責,他們會認為,只要爸爸媽媽不幫忙了,自己就會犯錯,為什么還要聽爸爸媽媽的話?
因為爸爸媽媽不愿意聽他們的話,他們就沒有責任感,只是依賴爸爸媽媽,自己承擔自己的責任。
所以孩子在父母這種不負責任的教育下,就會覺得自己好像是一個工具,被爸爸媽媽所替代了,把自己完完全全的父母的職責給拋棄了。
2、管理的太嚴格,可能會讓孩子變得壓抑
很多家長對于孩子的管理太過嚴格,導致他們只知道自己管著孩子,而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一旦孩子沒了自己的控制,孩子的身心健康就會受到影響。
有些家長可能是出于擔心,比如:
“老師你要好好的管管孩子,讓孩子也成材”
“媽媽總是想讓我管束她,她看電視能看半小時,我說了她就會接著看,不讓看就開始哭,說什么也不聽”
“媽媽希望我把話說完,可是我總是控制不住,到最后一點用的時候都沒有”
“媽媽的意思是,如果我不做的話,她永遠都會說‘不行’”
“我永遠都不會聽她的,她讓我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從來不想跟她頂嘴,她非要逼著我干什么”
……
小事情都能讓孩子產生“爭辯”,成為“問題孩子”,父母很頭疼。
其實,孩子出現爭辯,并不是什么不可原諒的事情。
反而是父母的態度,讓孩子對于質疑自己的權威的敏感。
如果說孩子敢于爭辯是好的,那是好的,但若是一味追求爭辯對錯,則會壓抑了孩子的成長,也會讓孩子變得膽小怯懦,缺乏自信,不愿意與人來往。
所以,對于父母的各種擔心和教導,孩子則表現得很乖巧聽話。
然而,這種乖巧聽話,卻其實是壓抑了孩子的真實需求。
孩子得不到父母的認可,慢慢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經在一次講座中提到過:
“孩子只有在一次經歷情緒失控的瞬間,才會出現明顯的行為問題。”
孩子的任何行為,如果得不到認可,都會影響到他日后行為的正常性。
因為渴望被認可、被接納、被肯定、被認可,就會表現得更加自信。
想要的東西,會更加努力去爭取;想要的事情,會更加堅持不懈,甚至不惜付出行動。
所有人的“自我”都是從自己開始的,所以,當孩子出現了問題,更多的還是“尋求關注”的本能推動。
但很多時候,很多家長可能忽略了,孩子只是孩子自己的投射,其實就是我們把問題投射到了孩子身上,于是,我們自己就會焦慮、緊張、著急起來。
而這種焦慮就會直接影響到孩子,讓他也變得焦慮起來。
02 完美主義傾向
當孩子學習的時候,就會因為某種單一的標準而變得很焦慮,一旦達不到他的標準就會“崩潰”。
在這種崩潰的心態下,我們的孩子就會很容易犯錯誤,做出一些違背原則的事情。
長此以往下去,就會影響他的心理健康,可能會變得越來越糟糕。
這種情況下,他們需要的是一種不設控制的完美的心理空間。
這樣的父母,會把孩子看做自己的一部分,對自己過于苛刻,沒有接納孩子的全部。
孩子只要去上學就會有焦慮、抑郁等各種負面情緒。
當孩子的這種心理空間被擠壓的時候,他們就會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虛擬世界中,對現實世界中的人和物都缺乏關注,不愿意融入到現實世界里。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逐漸對現實世界失去興趣,變得冷漠、消極。
2. 家長經常吼罵孩子
有的家長因為工作繁忙而疏于對孩子的照顧,或者在生活和學習上給予孩子太多壓力,孩子內心就會變得越積攢不滿,越積攢不滿,就越容易沉迷于網絡世界。
3. 父母在家經常吼罵孩子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他們會無意識的學習父母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