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孩子說不聽話,
“我就是不肯讀書。”
“我就是不去,你讓我讀。”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為什么不學習?”
“你也太叛逆了吧。”
這些話,都給家長們敲響了警鐘。孩子的這些行為,有可能是進入了叛逆期。
一、
叛逆期的孩子總是與家長頂嘴,為什么有些孩子會這么做?
在心理學家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中”,在斯金納的家庭實驗中,他發現,2歲的孩子們喜歡將“不”掛在嘴邊。
當他們在公園里與其他孩子追逐打鬧,并在追逐玩耍中,他們會感到很快樂。他發現,在那些經常受欺負的孩子中,欺負者只是簡單地在地上畫一個圈,而不會攻擊其他孩子。這也印證了弗洛伊德解釋的觀點:有些孩子,會經歷一些危險性行為,例如:沖撞頭部,玩弄自己頭發等。
很多家長認為,這是個“雷區”。
孩子的攻擊行為在成人眼中是一種非常幼稚可笑的行為,但在兒童的世界里,可能會造成難以收拾的局面。
03
孩子攻擊行為是一種“求救信號”
在心理學家看來,攻擊行為是指向被他人影響的對人或物的強烈的憤怒、敵意和抵觸。當攻擊行為的發生時,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沒有攻擊行為的孩子可能會持續時間很久,有更多的憤怒表現。
在童年早期階段,孩子的攻擊行為,一般不會出現在與他人有攻擊行為時。不過,孩子的攻擊行為會隨著年齡增長、發展,而逐漸減少,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消失。
一個幼兒時期的孩子,沒有能力來判斷自己是“打人”還是“打招呼”,但在發展階段,每個孩子的一些行為都會表現出合理化的傾向。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慢慢養成行為的邊界,知道什么行為是不應該的,不應該的。
在這個階段,父母就要注意引導孩子,讓孩子知道什么行為是可以做的,什么行為是不應該做的。如果做錯事就要接受懲罰,或者進行訓斥。
3-6歲的孩子,喜歡與人交往,而且喜歡表達自己。
如果這個時期的孩子經常“打人”,那他自己也是有一定程度的意識到自己是錯誤的,打人的行為是不對的,所以此時父母可以給孩子講道理,讓他知道打人是不對的,從而讓他形成是非觀。
二、孩子到了6歲,自我意識萌發
這個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非常強烈,
這個時候孩子的很多的事情都喜歡自己做決定。
比如說,有的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段,他喜歡自己穿衣服,拿鑰匙開門,自己擺放玩具,還喜歡自己吃完食物后,把餐盤放到自己面前。
到了上小學的年紀,他會在學校門口排隊去小賣部買吃,或者去學校的路上,媽媽會經常性的提醒他說,放學后一定要回來,上學要準時,如果路上碰到路人或路過的人有危險,記得告訴媽媽。
如果不能避免孩子,還要在第一時間向孩子交代清楚,這個階段的孩子,知道朋友是可以信任的,也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秘密。
在孩子心里,好像一件東西,如果不向別人透露,心里就會保留一個秘密。
如果有時候,孩子不愿意向父母分享,那么,父母一定不要輕易打擾。
這個階段,是孩子的一個獨立意識發展階段,他們會開始思考人生,開始尋求獨立,什么都想要自己做主。
這個時候,父母要學會傾聽,了解孩子的想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比如出去玩,征求孩子的意見;給孩子買文具,讓孩子自己挑選等等。
父母要多鼓勵孩子,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存在感,這樣他才能慢慢走出自卑,走出自卑,塑造一個陽光、自信的孩子。
孩子患上“網癮”,父母該怎么辦?
在這個特殊時期,父母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多給孩子一些關心和幫助,少一些冷漠,多一些陪伴,幫助孩子緩解不良情緒。
1、父母要穩定情緒
面對孩子的各種不配合,不要將孩子推向情緒激動的深淵,多一些冷靜、耐心、理智的思考,找到問題背后的原因,再進行積極的引導,才能夠幫助孩子盡快走出困境。
2、父母要學會多傾聽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父母遇到困難,不愿意向孩子訴說,從而將自己的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孩子學習壓力越大,反抗心理就越強。
父母可以多花一些時間傾聽孩子,了解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一旦孩子不想跟父母傾訴,他們就會認為是孩子在故意與父母作對。其實不然,孩子只是想要得到父母的傾聽,希望通過叛逆的行為,來向父母傳達自己的內心。
如果父母能夠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說讓孩子掃地、洗碗、自己洗菜等等,父母千萬不要經常忽視孩子的這些行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內心會逐漸發生變化。
父母要學會傾聽
當父母跟孩子的意見產生分歧的時候,父母應該學會耐心的傾聽,而不是一味的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