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子在家不聽話胡亂扔東西,還經常亂扔東西,對爸爸媽媽來說,這很正常,因為男孩子的自我意識在慢慢覺醒,他已經可以有理智了。
他的自我意識不足以滿足他的全部要求,而且當別人來教育時,他也不能被批評,所以,他總會跟別人講道理,將自己看成是世界的中心,孩子越講道理,家長越發脾氣,他們越不講道理。
孩子之所以會經常“不聽話”,都有自己的原因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男孩在3-5歲之間的叛逆會變得特別的明顯,不管你說什么,他都不聽,不管你講什么,他都會歇斯底里的大哭,甚至還大聲的沖你發脾氣。
大多數時候,孩子的表現都會讓你無措,想要嘗試用“武力”來解決問題。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這種情況會愈發嚴重。
第一個階段:在兩歲左右
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感開始萌芽,他們開始了解和體驗自己和他人的關系,從而知道我是誰,我的存在就是我自己。但在2-3歲左右,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沒有完善,比如通過打人來表達自己的不滿,這些孩子開始不講道理和發脾氣,但仍然需要對大人、對周圍的世界作出反應。
第二個階段:在0-2歲
這個階段,孩子的行動力與行動力開始萌芽,寶寶開始形成自己的世界觀,開始對父母、周圍的事物感興趣,也開始具備判斷能力。寶寶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存在,開始有自己的想法,會遇到一些讓大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 兩歲左右的孩子在這個階段,會迎來人生第一個叛逆期,自我意識萌發。
孩子的變化很大,從原來那個粘著媽媽,變成了可以跟媽媽撒嬌,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小“小皇帝”。父母的一些要求,讓寶寶開始反抗。
寶寶的一些要求,會讓父母覺得很不可思議,甚至認為這個孩子很難帶。但是,孩子為什么會突然變成這樣?其實是孩子成長了,需要父母引導和學習了。
第一逆反期的出現,是由于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的不同導致的。這個時期的寶寶開始出現自我意識,想要自己做決定,不想聽父母的話語,總是和父母對著干,故意做一些與父母所說的事情,并且顯得很叛逆。比如媽媽讓洗澡,他偏偏要洗,媽媽讓睡覺,他偏要去睡,不聽,甚至會做出離家出走等極端行為。
作為家長要多理解他們,給他們時間,讓他們慢慢成長。
第二逆反期的出現,是由于家長的過度關注。
孩子的自我意識,隨著年齡的增長,在跟父母的相處中逐漸減少了自己的一些自我意識,他們開始渴望獨立,希望自己做主,所以經常會故意跟父母“唱反調”。
同時,他們的心理壓力也隨之加大,從而對家長的管束更加不滿,想要通過“唱反調”來證明自己的獨立。
所以這個時期的孩子,做事情容易走極端。
家長要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當孩子處于情緒波動時,家長要理解孩子,
不要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太多判斷。
當孩子處于情緒波動時,家長可以采用更加正面的方式,跟孩子交流。
第二, 幫助孩子管理情緒
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一些情緒管理的小工具,例如,情緒管理小工具箱。
孩子處于情緒波動時,有的孩子可能會有些許的害怕,有的孩子可能會哭鬧。
家長可以跟孩子說:“媽媽看到你很不開心,你可以說:‘你是不是有點害怕,是嗎?來,媽媽抱抱。’”
或者對孩子說:“你很難過,你可以抱抱。”
這樣孩子會覺得自己被理解了,同時也知道自己要為自己做些什么,也能夠建立正確的自我認同感。
第三, 家長可以用游戲療法
通過游戲療法,孩子一般會有一些好的表現,這些表現可供家長參考:
1.敢于面對恐懼。
2.愿意在大人面前“裝睡”。
3.突然間,“哭”的頻率變多。
4.情緒明顯比平時更加煩躁。
5.易怒。
6.情緒不穩定。
7.與家人發生沖突。
8.回避。
9.對玩游戲的事情表現出抗拒。
10.易怒。
如何辨別孩子是否會有以上的表現,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通過一些測試,來判斷孩子是否有情緒上的問題,例如,孩子是不是經常悶悶不樂、大哭大鬧?
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做些什么?
了解了解兒童的情緒之后,那么,孩子就能夠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了嗎?不一定。
答案是:不一定。
在心理學家的研究中,由于一個人的行為與他的童年經歷有關,因此,孩子的情緒不能簡單地反映出來,而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反映出來的。
在我們成年人的眼里,孩子的情商與智商之間有很大的關系,而情商的高低就在于父母是否能夠識別出孩子的情緒?
01 如何識別孩子的情緒
如果孩子情緒比較激動,大哭不止,對于他們來說,沒有情緒管理的方法,只會讓他們感受到“鬧脾氣”帶來的快感,于是,他們會選擇不斷地制造各種情緒,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也是他們情緒管理失敗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