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不聽話的孩子爸爸說話不算話
生活中,很多爸爸都說孩子淘氣、調皮是天性,但是爸爸們往往不知道,自己說話不算話的孩子背后,一定藏著有很多不善于說話的父母。
還有一種說法,叫“人前教子”。爸爸們是不是常常會和孩子說“人前教子”?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好像爸爸怎么教孩子,孩子就是會記不住,怎樣教孩子就是會記不住。
其實這種無意識的指責,不僅不能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反而會對孩子造成誤導,讓孩子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有個孩子,讀到四年級就開始經常性地說臟話,老師給的印象不好,次數多了,孩子變得不愿意跟他們一起玩。
后來老師找家長談話,家長非常的生氣,說孩子和同學打架,老師還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說孩子的不是。
所以孩子在學校里和同學打架了,回到家之后家長要給孩子說“你今天的行為和所犯的錯誤,都給媽媽看到了,希望你能原諒媽媽”。
2、改變溝通模式,用幽默、尊重的語氣,給孩子說話的權利
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家長會給孩子貼上“調皮搗蛋”“不聽話”“愛哭鬼”的標簽,其實,這是對孩子性格的否定,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會扼殺孩子的自我認同感,會導致孩子的叛逆。
家長不能以權威去壓制孩子,應該以平等的態度去和孩子溝通,用商量的口吻去和孩子商量,告訴孩子犯錯誤的原因,只有讓孩子從內心主動接受了教育,才能讓孩子變得更加聽話。
3、學會理解孩子,與孩子多溝通
孩子進入叛逆期,最主要的原因是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完善,有了自我意識,他們也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要學會理解孩子,不能總是以大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因為孩子也想獨立,想要獨立,父母就應該理解和尊重孩子,給予孩子適當的空間和自由,讓孩子去想怎么樣就怎么樣,不必事事都替孩子包辦。
另外家長可以適當的多與孩子溝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心理,給孩子適當的自由,孩子叛逆期間會有一些特點,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這樣孩子會主動的改正自己的壞習慣,并且能夠和父母進行有效的溝通。
第二個叛逆期:12歲~15歲
這個階段是孩子的青春期,也是叛逆期,更是成長的黃金期。
青春期的孩子認為自己已經是大人了,希望能夠像大人一樣獨立,渴望得到尊重。
然而因為身體的發育和心理的發育,孩子在思想上和行為上往往會有很大的變化,從而滋生出很多的矛盾,因此,這個階段的孩子更加的叛逆,更加的敏感,因此,父母必須足夠細心,足夠理解孩子,這樣孩子才能順利度過這個叛逆期,從而變得越來越優秀。
第三個叛逆期:12歲左右
這個階段的孩子處于青春期的后期階段,也是孩子最為關鍵的時期,正是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的叛逆期。
一般人們認為只有青少年才會叛逆,這是一個誤區,只有一部分人認為是青少年才會叛逆,但實際上并非如此,一般人群中的青少年會有這種叛逆的表現,那么孩子們都有什么表現呢?
《美國社會心理學雜志》發表了這樣一個研究,研究人員對這些年輕人做了一個調查,他們選擇了大約5歲的孩子做了一個調查,但是研究結果表明,大部分孩子都有不快樂的童年,但是很多孩子在有這些不快樂的童年時,可能只是過了一兩個星期,就自動停止了。
而更多的孩子在叛逆期,會出現一些病態的表現,比如打架、叛逆、對人不敬,或者一些暴力行為。
那么這個時候,父母應該怎么辦呢?
李玫瑾教授給出了答案:
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父母要保持學習的姿態,但是態度也很重要。
青春期是孩子的成長階段,孩子的性格會發生明顯的變化,他們的自我意識也在不斷的增強。
這時候的孩子,不要再像以前一樣對待他們,要像對待小時候一樣的對待他們,對待他們,他們就要像對待成人一樣。
很多父母習慣性的對孩子大喊大叫,甚至打罵。
當父母停止了大喊大叫,那么他們孩子也會停止這種教育,并且會停止成長。
結局,往往是兩敗俱傷。
結局可能是美好的,但是對孩子的傷害是巨大的。
4、在大喊大叫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
常常伴隨著這樣的問題:
他們對外界的憤怒,缺乏安全感,甚至會用攻擊性的方式
去解決問題。
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往往人際交往中不是很自信,很容易因為一點小事就感覺到自己不受歡迎,做事情也容易猶豫不決。
因為不知道怎樣控制自己的情緒,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很容易被激怒,最后導致不可挽回的結果。
那么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父母應該怎么做呢?
父母應該怎么做?
1、 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
華盛頓大學有項實驗,選取了100名不玩手機的孩子,將他們分成兩組:50名是接觸不到手機的孩子,50名是對手機癡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