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被打死,打死也要打死。
今年2月4日,河北一名9歲的女孩,因為被父母以學習的名義安排去上學,結果被母親活活打死了。而這個女孩并不是第一個成功的,甚至最后她在自己的手機里打賞主播,為了給主播充幾萬塊錢,還是因為媽媽的一句話。
這個女孩被送到警察局,他萬萬沒想到會落個這樣的下場。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她覺得媽媽對自己太嘮叨,太偏心。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所以才會做出這樣的舉動,讓媽媽沒有辦法還她的錢,并且害怕媽媽發現了他的秘密。
而這個案例中的媽媽卻沒有反思自己,反而直接從網上對女兒進行打罵,這是最極端的做法。
有人說,這樣做,也是想要給孩子一個能夠安靜的學習環境,可是這樣的做法也只是暫時緩解了孩子的學習壓力,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這位媽媽就在找到他女兒的時候,一怒之下將孩子打了一頓,雖然孩子雖然道歉了,但是內心的想法卻是:“媽媽是不是沒有發現我的優點?”
因為她這個舉動,直接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認為媽媽不尊重自己。
孩子要的并不是“肯定式教育”,而是你的關注點在哪里,孩子感到了被肯定,他才會愿意和你溝通。
想要和孩子建立良性的溝通,那么家長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就要學會“繞開孩子的注意力”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可以適當“示弱”
,用自己的權威,告訴孩子什么是正確的,讓孩子理解,他可以做什么。
如果孩子跟家長的意見不一致,家長也可以跟孩子進行討論,引導孩子做出自己的選擇。
畢竟,有些事情,即便是小時候孩子說的事情,也不會影響到孩子成年人的三觀。
也可以交給孩子一些思考的方式和方法,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尊重,讓他們也變得懂事、自信起來。
3、給孩子樹立規則
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家長可以給孩子樹立一些規則
,讓他們明白行為的對錯,至于什么時間該干什么,那是他們自己的事情。
比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這次已經是晚上了,爸爸媽媽允許你再玩3分鐘,但是這里只能有一個小時,你需要去洗漱”。
4、告訴孩子如何使用電子產品的規則
讓孩子明白,電子產品的正確使用是如何被做好的。
比如,有的孩子在一個小時內不打游戲,但是他可以用手機聽歌來放松,告訴孩子,不要把電子產品當作一種玩具。
《躍遷理念》中說到:“任何一代人,都要融入新時代的電子產品,不管是線上支付還是文娛、社交,我們必須用手機積極地生活。”
手機有其自身優勢,孩子也應該客觀、理性地看待這個問題。
手機不是洪水猛獸,我建議用“阿倫森效應”來鼓勵孩子有節制地使用電子產品。
從一開始,我們就要給孩子定下規矩:完成作業的時間,不能用手機來欺騙、賄賂。
用諾言教育孩子要誠實、要誠實、要守信用。
當孩子做不到的時候,我們可以適當懲罰一下,但要注意方式方法。
2. 讓孩子參與進來,而不是直接沒收手機
孩子的天性愛玩,在這個階段,家長應該盡量少帶孩子出去玩,讓孩子更多接觸新鮮事物。
這個階段的孩子,內心很矛盾的,他們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但父母看不見摸不著,也不能容忍孩子這樣“調皮”,只要孩子不聽話,就要大聲吼罵一頓,這只會讓孩子感到厭煩。
3. 制定規矩要靈活、合理
在給孩子立規矩時,一定要讓孩子有規則意識,但是家長如果沒有做到這一點,那就會造成孩子的反抗心理。
既然制定了規矩,就要堅持原則,給孩子立規矩,讓孩子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否則只會讓孩子對家長的話“左耳進右耳出”,久而久之,也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聽話。
4. 給予孩子更多的鼓勵
不管是與孩子一起玩還是陪孩子一起學習,家長都要給予孩子足夠的鼓勵,讓孩子有信心和勇氣去做這件事,當孩子完成后再給予鼓勵。
5. 制定規則,溫柔而堅定地執行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不管孩子再怎么叛逆,在這件事情上家長都要堅定的立場,給孩子更多的權力,讓孩子有更多的話語權去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用命令式的口吻去執行,就像上面的張老師那樣,遇到孩子哭鬧的情況,家長可以提前制定規則,告訴孩子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以及什么時候該用什么樣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而不是簡單粗暴的用打罵去解決問題,這樣只會讓孩子有暴力的傾向,而且破壞了親子關系。家長也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控制好自己的言行,可以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講道理,轉移注意力,轉移注意力等等。
4.親子關系也是家長的成長課題,要家長調整心態,改變傳統教育理念,提升心理狀態,不能只是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是要關注孩子內心的感受,多和孩子聊聊天,帶孩子做一些親子活動,同時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