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可以打手嗎?
小孩子有時候很頑皮,頑皮,這不對,很多父母就會發脾氣。
你現在想打孩子嗎?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今天,我給大家分享一個暴力類型的媽媽,就是典型的打手板。
她希望通過對孩子暴力的懲戒,讓孩子乖乖聽話,而不是利用打的這種教育方式。
很多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會出現兩種情況。
第一種就是在打孩子的時候,父母自己去安慰孩子,安慰孩子不要生氣,要聽話,這樣孩子就能懂事,知道怎么去愛爸爸媽媽。
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往往會鬧的更兇,越是打,孩子越是不聽話。
第二種就是在打孩子的時候,父母內心也會感覺到恐懼不安,這種恐懼感,會通過打罵來表達,甚至是讓孩子害怕和父母的關系。
比如,媽媽覺得孩子不好好吃飯就會很焦慮,這個焦慮就會轉移到孩子身上,讓孩子沒有辦法感受到父母的愛,所以孩子就會更加懼怕。
因為父母的打罵,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受到父母的愛,覺得自己是一個糟糕的人,這樣的孩子,怎么能夠勇敢地告訴父母呢?
如果孩子已經知道了父母的這種行為,只是跟父母反而哭鬧,父母可以在一旁安靜地看著,等孩子情緒穩定后,再把孩子抱回來。
父母要能夠理解孩子的感受,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尊重孩子的情緒,耐心地引導孩子。
比如,在孩子跟父母講“肚子疼”、“頭疼”之前,父母可以耐心地跟孩子解釋:“肚子疼是因為肚子疼,而不是故意的。你可以跟我說啊,是不是肚子疼,而不是故意的?”
通過與孩子的交流,一方面,孩子會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另一方面,父母也能夠在孩子的情緒上得到釋放,從而更好地引導孩子。
2. 允許孩子哭,不等于拒絕他哭
孩子哭鬧不止是身體不適、心理難受,而是情感上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所以才會用哭鬧來表達內心的情緒。
而當孩子的情緒被父母看見了,被理解、被接納,孩子自然就會慢慢地停止哭泣,并且哭得更加開心、更加開心。
因此,想要幫助孩子釋放內心的負面情緒,父母應該接納孩子的情緒,不應該是一味地制止、否定、打罵,而是允許孩子哭泣。
當孩子通過哭把情緒釋放出來,他才能慢慢地平靜下來,才會慢慢學會將情緒轉化為真正的力量,才會用語言表達出來。
比如,很多孩子會跟我抱怨家里有一天總是爭吵不休的氛圍,父母怎么說,我也不愿意多說,事實上父母的言行舉止讓孩子鏡像神經元對情緒的敏感,但卻被孩子模仿。
所以當父母學會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他就會逐漸地把負面情緒轉化為正面情緒。
3、改變教育方式
現在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都是在講“好好說話,不要和父母對著干”,這是在給孩子樹立消極的榜樣。
父母以權威去教育孩子,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往往會主動壓抑住自己的情緒,同時也會對孩子的情緒進行壓制,造成孩子的負面情緒積壓。
有的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喜歡用“你”去命令孩子,“你應該”、“你必須”、“你一定要”、“你懂什么”,這種帶有強制性的語氣只會讓孩子更加拒絕,引發孩子的情緒。
和孩子講道理時,
盡量使用簡單的詞匯,
你要這樣做,
你要那樣做,
孩子是不是會更加反感。
如果對孩子講道理,
孩子不一定會聽從,
反而會更加逆反。
李玫瑾教授曾經分享過一個案例:
一位爸爸發現兒子在高年級的時候厭學,
偷偷地跑去網吧上網,
當爸爸發現后非常生氣,
找到他時就罵了一頓,
這位爸爸非常氣憤,
他說自己打了兒子,
兒子如果想不上學就不上學,
就把兒子送到戒網癮學校去。
當時孩子在網吧包宿,
沒日沒夜地玩,
結果第二天一早去網吧,
根本沒有起床,
就直接尿褲子了,
因為他們都知道,
這孩子沒有上學,
他未來的路會很艱難,
而且他可能一輩子都要面對這個問題。
據這位爸爸說,
現在這個孩子已經脫離苦海了,
他去了一個不歸路,
而且除了去參加電競教育,
現在還是一家人,
因為這個問題,
孩子的爸爸不敢回家,
只能先去派出所報案。
警察叔叔跟警察叔叔說這件事的時候,
爸爸心里都快爆炸了,
他不知道這件事的對錯,
他不知道他這個行為是錯的,
所以,
這個爸爸直接回家,
他并沒有選擇報警,
而是在派出所找到這個罪犯。
這個罪犯,
不是任何人都會殺人,
但他選擇,
他要把這個罪犯的罪名,
交代給孩子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