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孩子不聽話的故事簡短短小精悍,文字略有夸張,但不可否認,可看完了,是不是很有道理?
幾乎所有家長都喜歡聽故事。
可是在孩子身上,你總是能看到這樣的現象: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2歲左右的孩子,像往常一樣,每天都會突然地說“我來”。
有的時候,媽媽說,“來”,孩子可能會立馬起身來。
有的時候,媽媽會皺一下眉,有時也會直接無視。
即使媽媽說得再有道理,孩子也不愿意去理會。
這樣看似不聽話,其實是媽媽對孩子的一種敷衍。
經常敷衍孩子,也是對孩子一種傷害。
孩子不愿意接受大人的引導,還有可能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孤僻。
試想,如果媽媽對孩子說,“去幫媽媽拿一個小汽車吧”,“去去把小推車里面放好”。
孩子不想去,但媽媽就會說“去,自己去,把手放好!”
孩子覺得媽媽很忙,敷衍了事。
不愿意聽,就會用哭鬧、耍賴等方式,讓大人妥協。
只有讓孩子明白,“想要”是正確的,才有后面的選擇。
當孩子聽懂“道理”后,才愿意接受“規矩”。
2、孩子的第二個叛逆期:6-8歲的小大人兒
孩子進入小學后,他們的主要社交不再是家人、鄰居了,而是學校的同學和老師,步入了小學學堂,他們會覺得自己是個小大人了,可以自己做決定,極力想掙脫父母的掌控,于是就變得處處喜歡跟大人“唱反調”。
可矛盾的是,他們還是非常的需要大人,還是會在父母面前毫不害羞的撒嬌,希望父母來為自己解答令自己困惑的事情。
既然孩子變化了,父母的教養方式就得跟著變,對待這個時期叛逆的孩子,父母應該更多的以互動的方式來溝通,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和觀點,再來進行評論
。
父母可以適當的下放權力,有些事情孩子能做主的,不妨讓他自己做主。讓他充分的感覺被尊重被肯定。比如對于興趣愛好的培養,孩子不喜歡彈鋼琴,媽媽可以和孩子商量:是不是有別的愛好、是否想要發展這方面的愛好等,沿著孩子的興趣方向培養,孩子高興,媽媽也輕松,學習動機增強,才能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當然,這一時期的孩子,因為將他們精力都用在了與父母對抗上,他們的成績可能會很不穩定,而且孩子會因為沒得到恰當的引導,變得更加叛逆。這時,父母要有技巧的化解與孩子的對峙狀態,父母要遇事多跟孩子商量,不搞家長專權。
此外,這個時期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睡前看書、寫作業。有些孩子初中開始住校,如果孩子遇到困難,父母可以及時給予幫助,絕不放棄。
另外,青春期的孩子遇到學習的困難,要及時給予幫助,父母要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
如果孩子的學習成績不理想,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找出問題所在。孩子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才是提高成績的根本。
2. 對待孩子的成績不要有過高的期許
孩子上了初中之后,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也就相應地降低了。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父母就會對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孩子沒有考好,就會有很大的壓力,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無論怎樣努力都是做不到父母的要求,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也就會降低了。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同分析試卷,對孩子提一些好的建議,從而督促孩子進步。當孩子的學習能力提高了,就會對自己的學習成績產生自信心。同時,父母也要給孩子制定一個合理的學習計劃,因為孩子的時間安排需要合理的控制。
3. 把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
父母要明白,孩子的生活和成長是自己最好的禮物,而不是父母的表現,說到底,就是因為父母對自己的關注度不夠,總是用工作忙、學習壓力等原因來替代了陪伴。
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如果孩子的內心感受到了父母的不信任,孩子自然也會在無形之中將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當然也就不會因為一點事情就對學習有如此重視。
四、關于父母對孩子的陪伴,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1. 營造適宜的環境
父母不要一直在孩子身邊強調學習的重要性,有時候即使孩子說自己會去看書學習,但是父母的言行還是會不經意間影響到孩子。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這樣才能給孩子更好的鼓勵和引導,讓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
2. 豐富孩子的課余生活
父母們一定要關注孩子的課余生活,通過豐富的生活內容來讓孩子遠離手機,幫助孩子找到屬于自己的興趣愛好,以此來填充孩子空余的時間。
孩子放學后也不要總是一味的只顧著玩手機,更多的去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父母可以陪孩子一起去做一些孩子感興趣的事情,比如說打籃球、打羽毛球、踢足球等等,讓孩子的課余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起來,孩子才不會每天沉迷于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