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能打臉嗎?
很多家長總是讓人頭痛。打臉是兒童的“殺手锏”,是不容忽視的“手段”,能打孩子的,不過也是很多家長心中的“殺手锏”。但是,“打臉”教育真的管用嗎?
原來,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方法能夠解決“打臉”問題。只有“打臉”教育。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nèi)驅(qū)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wěn)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diào)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xié)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guān)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lǐng)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美國有一本教育著作《一堂課》,《父母的語言》曾被評為美國“正面管教”的暢銷書,后來被翻譯成了《哈佛女孩成長記》、《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等。
書中講到,我們用“打臉”教育孩子,其實是一種語言暴力。它以“打臉”為懲罰的一個舉動,卻能從根源上打消孩子“不聽話”的行為。
在《媽媽是超人》中,有一期節(jié)目,嗯哼有大喊大叫的行為,媽媽雖然沒有發(fā)脾氣,還是默默地看著嗯哼說:“你是個大姐姐,才5歲,你有什么好方法,你說你總比我有出息。”
但媽媽并沒有改變,反而以“打臉”為懲罰。
最后,嗯哼大哭,崩潰大哭,媽媽才知道自己錯了。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我們不了解孩子,不知道孩子的需求。
孩子的需求,不是自然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多樣的心理需求。
當孩子感覺到被尊重時,才會更愿意敞開心扉,暢所欲言。
當孩子感到自己被理解時,才會更愿意打開心扉,才能感受到父母的愛,才會更愿意對父母說。
02
親子溝通時,父母要如何回應才是“滿分”呢?
1、有“共情”的回應,才是“愛孩子”的基礎
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說:
“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父母真正的愛,不是一味地給孩子提供各種物質(zhì)滿足,而是要有能力“無條件地愛”孩子。
多關(guān)注孩子的內(nèi)心需求,不要局限于滿足孩子的物質(zhì)需求,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從而更加堅定地對父母的愛有信心。
2、傾聽與回應,是最好的愛
馬卡連柯說:“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同父母交談的時候才會聊天,其實在你們之間才是最完美的聊。”
深以為然。
作為父母,我們只能陪伴孩子走一段路,剩下的路,要靠自己去走。
但作為父母,我們不能陪孩子一輩子,所以,我們可以告訴孩子:爸爸媽媽要陪你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而不是幫你規(guī)劃好你未來的道路。
父母的愛就是孩子最大的底氣,也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3、學會放手,讓孩子體會到更多的愛
蔣佩蓉說:“父母的好習慣,會在孩子的人生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人生中的許多時刻,是需要在自己的腳下,才能順利邁出第一步。
很多父母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無天日。
教育的本質(zhì),就是教孩子學會如何成長。
所以,在孩子的人生面前,父母要學會放手。
不要去干涉孩子的成長,要把眼光放長遠。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說:“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學會尊重孩子,比教育更重要。
去年12月,陜西一名14歲男孩因與同學發(fā)生矛盾而被父親責罵,兒子一怒之下從四樓跳下,當場死亡。
所幸的是,他被電纜線短暫的電流給拉了回來。
當孩子骨折,劇烈疼痛的折磨時,說明孩子已經(jīng)完全失去了正常的聽力和智力。
一個正常孩子,即使智力沒發(fā)育完全,但身體健全,也是不可或缺的,作為家長要給予孩子的是高度重視,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承受力。
當孩子摔倒時,不要責罵,而是要讓孩子站起來,對他說:“摔倒了,能站起來,我為你驕傲!”
當孩子取得成績時,要及時給與贊美鼓勵,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感覺到他不是孤軍奮戰(zhàn),只要勇敢頑強地跑起來就好了。
3、家長一定要明確自己孩子的水平和能力
有些家長會把孩子成績好與不好畫上等號,甚至有些家長會把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你看你,這次考了多少分?你上次就考了56分,還有臉說!”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自我實現(xiàn)預言”,家長會把這種語言,描繪成“你很笨,什么都做不好”。
這種心理暗示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行,慢慢地就會導致孩子產(chǎn)生自卑心理,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最終選擇了自暴自棄。
家長應該在孩子表現(xiàn)不好的時候,多鼓勵孩子,給他信心,讓他有動力去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