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老是跟大人動手怎么辦?
孩子還沒長大,卻學會了“撒潑打滾”,各種威脅、叛逆、不懂事、不懂禮貌……不少家長被孩子的不聽話、不聽話弄得抓狂。
比如,家長帶著小孩去商場買玩具,小孩看見新奇的玩具,非要得到,家長不給買,小孩就開始哭鬧,這時候家長的耐心被耗盡,開始對小孩講道理,講了很多道理,除了答應小孩不要做什么,小孩就是不聽,最后家長終于失去耐心,出現大吼大叫的情況。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其實,兩三歲的小孩都會經歷這樣一個叛逆期,家長的耐心非常重要,不管不顧,可能會讓孩子越發變本加厲。
2歲的孩子,就像一個矛盾的“探測器”,隨時隨地都可以發現寶藏在里面。
一位媽媽反映,自己4歲的兒子特別喜歡搶玩具,每次玩玩具都要自己搶,每次玩玩具都要搶回來,不給他玩就使勁兒地說“不給你玩”,更加激起了孩子的不滿,家里人好幾次都被孩子氣得不行。
但其實,如果你能理解孩子這種行為背后的心理,便知,這背后其實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來了。
秩序敏感期一般出現在孩子2歲以后,多在2歲左右。
在孩子2歲多進入秩序敏感期的時候,父母的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
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喜歡把物品按照他們的意愿來擺放。所以,孩子喜歡按照自己的順序來,有時甚至喜歡破壞東西,比如喜歡把東西擺放在桌子上、地板上、墻壁、甚至家里的任何一個地方,總之,都會讓你無法忍受。
這個時候,家長不要急著打孩子,也不要罵他。
用語言表達自己的不滿
有的父母會氣憤地說:“你怎么那么不聽話?總是跟媽媽對著干,我的耐心被你耗沒了,你怎么這么不聽話?”
其實,我們都可以這樣說,當孩子不聽話時,父母的第一反應通常是氣憤、憤怒、氣憤,但很少有父母會用語言表達出來。當我們自己都情緒化了,如何能夠客觀冷靜地與孩子溝通呢?
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控制情緒。
當我們在吼叫孩子時,實際上也在跟孩子表達自己的憤怒,只不過當我們能夠清晰地表達憤怒時,很多時候孩子是聽不進去的。
而且當我們能夠清晰地表達憤怒的時候,孩子也能更好地去理解和吸收父母的情緒。
但有些家長在吼叫后的心情也很不好,這就要求我們在情緒處理前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1、學會傾聽
為什么很多家長在吼完孩子之后,說完以后就很后悔?這是因為我們根本不懂得去傾聽孩子的真實感受,甚至當我們這樣的情緒處于負面情緒中時,,“去傾聽”其實也是一種說教,而且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我們也總是“去聽”,而在孩子真正需要我們傾聽的時候,卻總是“聽不到”。
試想一下,你明明在聽孩子講話,卻在自顧自地發表自己的觀點,或者正襟懷闊綽地玩著自己的手機,那這個時候孩子會想:“媽媽怎么不聽我說話呢?媽媽為什么要聽我說話呢?”而這種溝通,其實也就成了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思想教育,但孩子的觀念還沒有改變,所以孩子根本無法理解和接受,親子之間的溝通就出現了障礙。
父母應該怎么做,才能讓孩子愿意聽我們說話呢?
01 學會共情,做一個耐心的傾聽者
我們大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別人跟自己說話時,如果你是“嗯,啊,這樣啊”,而且顯得很不耐煩,甚至會表現出很不耐煩的神情。
那么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我們要做的就是耐心的傾聽,要態度和藹的,而不是因為孩子沒有把你話當回事,甚至故意和你頂嘴。
要學會共情,要理解孩子,學會傾聽
家長應該去傾聽孩子,而不是去打斷孩子,傾聽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并給予正確的引導,讓孩子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不壓抑孩子的情緒,而是要理解孩子的情緒,傾聽他們真實的感受,理解他們的心情,不要急于去糾正他們。
家長可以問問孩子:“我這樣做,會讓你覺得很不舒服嗎?你還有其他想法嗎?”
家長可以試著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一味的說教,比如“我早就想看到你被打了,你不要氣餒”,或者“你這樣做,也不對”。
第二,多給孩子說“咱們可以一起去看看這個party,看看能否給你帶來滿足感?”
或者給孩子安排一個全家人都參與的出行計劃。
這種做法無形中給了孩子莫大的尊重和自由,孩子在成長中也會感激父母的支持和鼓勵。
孩子提出的很多的要求,家長不必過于干涉,認真的聽取并給予肯定,對于不合理的地方,家長不必要馬上否定,而是應該找出原因,加以引導。
如何與孩子溝通?
交流是親子關系中的重要橋梁,但許多家長卻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不注意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