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的叛逆期一般是從1歲到2歲。
那我們大人有多久沒有好好陪伴小孩子了?
不是為了立規矩,更不是哄著他們來。
是他們實在太“作”了。
孩子稍微大點,自己不會疊被子了,于是大人的好心提醒讓他們做了改變。
他們通常是要自己“制造”。
比如大人說:
“你別自己吃飯,一粒米飯都不應該我幫你拿,你自己吃吧。”
等到他們想去拿,大人又說:
“去給你拿個垃圾吧。”
然后,孩子要把垃圾扔到垃圾桶。
有時候,大人實在沒時間陪著孩子,就只能把手機給他們玩了。
不得不說,這樣的做法真的很不負責任。
為什么很多父母都能控制不住自己,卻非要把手機丟給孩子?
因為孩子要手機時,你沒給他,他會一直想著手機,直到你答應給他,才安心。
這其實是一種“冷暴力”。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踢貓效應”。
指的是:
你越是糾纏,越是無法擺脫。
孩子和你一樣,會沉迷電子產品,源于缺乏自制力,所以,需要父母把手機從孩子手里拿走。
2、以身作則
央視著名主持人倪萍,家有兩個女兒,大女兒14歲,小兒子5歲。
每天晚上,父母的手機不離身,雙雙在家就打游戲,女兒為了讓她安靜下來,也跟著她學習。
每天晚飯后,父母雷打不動地坐在一起看書,直到全家都入睡后,媽媽再起身回自己的臥室,陪孩子學習。
她說:
即使是這樣,孩子也不會聽她的話,只會跟著媽媽一起學習。
其實,像倪萍這樣的媽媽還有很多。
她們總是口口聲聲地說愛孩子,為孩子好。
可是,為什么孩子還是不領情呢?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超限效應”,意思是說,外來的刺激過多、過強,會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心理的現象。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的口頭禪就是:
要好好學習,你要是將來有出息了,你就比他們強。
要是成績不好,就一定要打游戲,一定要上癮。
總是一回到家就覺得空虛、焦慮,不知道干什么要怎么使勁。
可是,這樣的內卷真的有用嗎?
北大清華校長說:
“現在社會競爭有很多的時候,不是你想要一個什么樣的孩子,而是你希望他成為什么樣的人。”
為人父母,有時候就是要明白這個道理,不要把“我為了你好”,看成是對孩子的控制。
就像看到了一個青春期孩子說,我喜歡吃蘋果,而你說,我不喜歡吃蘋果,我喜歡吃蘋果。
這也就是說,我們都是為了孩子好,而孩子不想吃蘋果。
2、為了讓孩子養成好習慣,我們總是“單方面的同意”。
“行,你不行”、“你不可以”、“你就不可以”、“你這都做的很好”,是這些評價、指責的話,但我們都沒有說出來。
事實上,我們真正在意的是“看”和“做”的結果,而不是“對的”。
真正在意的是“結果”,而不是“過程”。
結果的不同,對孩子來說是“過程”的一種改變,也是一種成長。
我們還要教孩子學會如何去“觀察”,也就是觀察、察看他人的行為,觀察和提出不同意見。
比方說,當孩子看到別人都有手機,而他沒有,他會覺得自己也有一定的責任。
這時候,他能體會到自己的重要性,也就會自然而然的去模仿,學會合理的使用手機。
當我們的孩子看到父母允許他看手機的時候,他才會更加愿意去研究手機。
而我們的父母從小就讓孩子發現手機的重要性,如果手機在他手上,可以幫助到他,他可以用來查資料、聊天、做題、查資料、娛樂,所以他才會有樣學樣,利用手機來消遣,甚至達到玩手機的目的。
想要讓孩子戒掉手機,作為父母,最應該做好的,就是在孩子面前正確使用手機。
同時也要以身作則,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在規定的時間內回到家里,這樣孩子也會看到父母的擔當。
下面是關于手機使用的一些問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孩子之所以喜歡玩手機,就是因為手機里有他想要玩的東西。
01
爸爸媽媽要了解,孩子為什么喜歡玩手機?
手機里的游戲和視頻是吸引孩子的。手機里的全部都是及時行樂的東西,及時行樂是一種非常美好的體驗。
手機里的游戲、視頻、音樂、視頻等,這些都是很容易讓人愉悅的。
而且這種娛樂方式,在整個過程中,不會花費太多時間和精力,而且質量是非常不錯的。